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万建中:过年是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8日07:22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万建中:过年是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走进青年民俗学者、北师大万建中教授家的客厅,少数民族风格的壁挂、大红的中国结、京剧的脸谱,给人很“民间”的感觉。

  说到“过年”,万建中直奔话题的核心:“‘过年’是一个过程,中国人强调一个‘过’字。怎么‘过年’,有很多讲究,有很多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意蕴在里面。”

  万建中继续解释这个“过程”——其实,传统的过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的民间“祭灶”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所以,“过年”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大年三十,而是一个持续二十来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很多环节组成的。

  这些环节包括了在年前采办各种“年货”;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的“扫尘”,也就是清理打扫居室庭院,把壁纸、窗花等一些旧的装饰物一一换新。当然,还要把自己也从头到脚收拾好;在房门口贴春联、挂大“福”、挑灯笼;大年三十要整个大家族围坐圆桌,吃有全鸡全鱼的年夜饭,寓意“团团圆圆,吉祥有余”,饭后放鞭炮、点焰火、熬夜守岁;大家族还要到祖宗祠堂祭祖,小户人家也会祭祀祖宗牌位,以求先人的呵护,后人的平顺;年初一,给长辈拜年是必不可少的,而细细讲究起来,新年里哪一天给哪一位长辈拜年、给长辈准备的新年礼物、长辈回送的礼物,都有规矩,都有意义。这之后的走亲访友、逛庙会、看大戏,是常见的新年活动;到正月十五,放花灯、吃元宵,又是约定俗成的中国传统……

  给记者简单勾勒了一幅“新年民俗图”之后,万建中也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以及家庭结构、居住格局的改变,中国人过年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很多的变化。一些仪式、细节、规矩已经逐渐淡化、消失。但是,“过年”的核心本质,它精神层面的东西——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对幸福团圆生活的信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祝福、对美好前景的企盼,都在中国人对“春节”、“新年”的期待中表露无遗。

  “你看北京西客站回家过年的人潮,虽然车票紧张、等候耗时,但所有人眼中脸上都洋溢着那么生动的‘过年’的幸福感;海外那些甚至已经不会说汉语、写汉字的华人,却始终执著地一年一年地过着中国年。”

  在万建中看来,过年是对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定、确定和保持。因此,不管形式有什么变化,“春节”、“新年”永远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而这种对自己文化身份的确定,正是维护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情感认同力量。因此,“过年”对于中国人具有极其崇高的价值,它的情感作用和社会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所以,万建中认为,政府、媒体如果从“延续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多做一些传统年节文化的普及工作,让国人更多地了解一些年节的知识,这个“年”就会“过”得更有滋味,更有意义,更加丰富。

  万建中:1961年生。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中国民俗史、民俗学理论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