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那个时代,那样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8日07:55 光明网-光明日报

  《挣脱》最早构思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还是个文学青年,也曾写过被评为“生机盎然”的小说作品。后来行政工作的担子越来越重,也就慢慢地远离了文学,但文学情结仍不时地在心头聚集。那是一种牵肠挂肚的眷恋与惆怅,特别是对于自己所经历的那个特殊时代的人和事,将之以文学形式表达出来几乎就成了我的使命的一部分。我似乎必须拿起笔,书写我的青春、我的中国,书写我们工农兵一代最具中国革命特色的时代风采,非完成不能令我释怀。

  让我重新拿起笔的,是我的一位同龄人朋友。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我当年写的那篇初稿,说像是回到了那个年代。他说看到小说中提到的《工农兵学员之歌》的一些词句,内心有一种冲动,直想哭。他把那首歌唱了出来:“……带着工人阶级的嘱托,带着贫下中农的期望,带着革命部队的传统,来到三大革命的战场……”,他说这样的词句、这样的旋律,只有我们这样的过来人,才能感受到其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活生生的生活,感受到那已经逝去的青春岁月。朋友的话,重新唤起了我对一代人命运的追索和思考。

  工农兵学员是二三十年前的一批特殊的知识青年。据统计: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大学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这十年间曾出现过一大批工农兵学员。从1970年到1976年,全国各高等院校共招收94万名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学员。他们的学习基础确实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能吃苦、肯钻研,也学到了一些在那个年代显得十分宝贵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中后来涌现出了不少人才,在中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挣脱》中提到的用于数字计算的计算机向商用管理计算机转化,就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粉碎“四人帮”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这些人很快进入了角色,填补了人才空白。

  当我再次拿起笔后,多年前的那一群人就渐渐浮现在眼前,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磨难,他们对于不公平命运的抗争,他们极力要从外在的羁绊与内心的深渊中挣脱所选择的种种作为,确实让我心潮激荡,有时甚至夜不能寐,写出他们的责任似乎落在了我的肩头,一天不写出他们,我一天就不能安宁。

  但写如此沉重的题材,确实多有生疏和力不从心。所以,这篇小说写得相当辛苦,数易其稿。写成之后,我真是如释重负。

  在这篇作品中,我不想批判谁,也不想歌颂谁,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想真实地写出一群生活在当时那个时代的人。告诉人们曾经有一群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经历了怎样的彷徨、怎样的无奈、怎样的沉重、怎样的磨难,但他们并没有低头,没有气馁,没有沉寂,没有被淹没,而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抗争。他们乘社会变革的机遇,成功地得以挣脱,并由此走进了新的时代,开始了新的生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