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要是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8日09:13 南方日报

  一个是患白血病的北京大学研究生,一个是弃百万年薪回国的海外青年,他们立志创建中国最大的骨髓数据库——

  人要是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文/本报记者陈枫图/本报记者苏仕日

  核心提示

  这是一段奇缘。

  28岁的刘正琛,北大学子,英年患白血病,却坚强地发起阳光志愿者协会,立志创建中国最大的骨髓数据库。32岁的杨仿仿,“世界浪子”,14岁移民国外,30岁前走遍五大洲近50个国家。

  通过命运奇妙的牵手,杨仿仿放弃了在非洲海岛上的百万年薪,加盟“阳光”做一个零工资的CEO(首席执行官)。这两位年轻人一起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

  他们性格迥异,正琛是山东人,心极细,像一座山。仿仿是温州人,粗线条,说话像大海,波涛汹涌。但他们却发现两人有许多惊人的相似点:都是一米八五左右的高个子,都是双鱼座,都酷爱历史,都崇尚战国时期燕赵豪情大侠之气。

  新年的阳光打在脸上,日前“阳光”来到广州做推广。广东高校学子的热情让他们大为惊叹:短短两天,就有2000多名大学生捋起袖子排队捐献血样!

  这对铁哥们经常讲的同一句话是周星驰在《少林足球》里的台词:“一个人要是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这是我为自己生命努力的最好办法

  在美丽的燕园里,刘正琛度过了将近六年的时光。在这里,他最喜欢看着蓝色天空下的银杏树叶从嫩绿转为金黄,直到白雪铺满大地……

  但在2000年12月4日这一天,睛天里响起一声霹雳,从此,他不得不和一个可怕的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一生为伴。

  记者:突然变成一个被人同情的“绝症患者”,你当时是怎样面对这种角色变化的?

  刘正琛:住进医院的第一个夜晚,闻着空气里特殊的味道,心里特别难受。第二天一大早,父亲抱着一大摞搜集来的“骨髓移植”的资料走进病房,跟在身后的母亲朝我笑了笑。我哭了。

  记者:担心家里人难过吗?

  刘正琛:是的。为了我每个月高达万元的医药费,曾获北大法学博士学位的父亲放弃公职,提前办理退休,下海当了名职业律师;母亲为了照顾我,常常耽误工作;弟弟为了省下研究生的学费,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

  记者:据说他们和你配型都没成功?

  刘正琛:医生告诉我,靠药物的保守治疗,平均寿命只有五年。而最佳的治疗方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父亲、母亲、弟弟的配型都没有成功。最大的希望破灭了。

  记者:在绝望中萌发了求生的渴望?

  刘正琛:后来医生告诉我,我的病情不适合骨髓移植。但在当时,我想,“难道我只能等待五年大限的到来吗?”继续寻找国内的造血干细胞库,没有成功。但我也发现了更大的遗憾——国内红十字会的造血干细胞库的成员只有不到两万人,而国内的血液病患者却有400万左右。“两万”和“400万”的巨大落差让我感到不安。一个闪亮的想法从脑海里滑过:“我要建立中国第一个民间造血干细胞数据库”。

  记者:首先告诉父母了吗?

  刘正琛:他们非常善良,也非常支持我,还拿出5万元作为第一笔资金。毕竟,这是我为自己生命努力的最好办法了。

  无论内心怎样无助,我都必须很阳光

  “你愿意成为捐献者吗?”正琛总是这样问身边的朋友。“愿意啊……”每听到一次这样的回答,正琛总是生出更多的希望。

  2002年3月11日,是正琛的生日。这一天,108个捐献者的检测工作完成。正琛迫不及待地把这些数据在第一时间放在网上,“阳光100”计划完成。

  记者:完成“阳光100”的心情是怎样的?

  刘正琛:以前我过生日都是收到别人赠送的礼物,但这一次是我送给别人礼物。不知道会有谁找到了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也不管会有多少人能够从中找到合适的,但我都觉得,那将是我自己生命的一种礼物,因为我的存在,会有一个人的命运将有所不同,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呢?

  记者:所以你还要继续“阳光1000”?

  刘正琛:几个月后,“阳光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阳光1000”计划启动,我当会长。这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日子。协会的成员均来自北大各年级的学生,一到考试和寒暑假,协会的工作便陷于停顿。抱怨和不信任也随之而来。

  记者:还有经费问题呢?

  刘正琛:这是更头疼的。抽取志愿者的血样后必须委托实验室做检测,每一例最少要500元。父母拿出来的5万元已全部用于检测,协会几乎无法支付任何办公费用和行政费用,打电话、打印复印,都是协会的同学们自掏腰包。面对这种窘境,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下去:筹款。

  记者:第一次筹款去的是北大周边的企业,应该会给面子吧?

  刘正琛:没有。北大周边的企业和挂有“北大”字头的企业,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接待北大各种社团的“游说”,这些企业的“斗争”经验很丰富。我听到的全是“不”。

  记者:一次次被拒绝,能适应吗?

  刘正琛:刚开始很不适应。我觉得自己能够有勇气来做这件事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然而我还必须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拒绝、不理解甚至是冷言冷语。我真是太辛苦了,我不止一次地想过是否放弃。

  记者:你放弃,意味着“阳光”就此终结……

  刘正琛:在某种程度上,我代表了阳光造血干细胞库,我代表了阳光的理念,我是“阳光”的发起人和阐释者。所以,无论我的内心是怎样的无助和难过,我都必须很“阳光”。因为,这关系到中国几百万白血病患者,不再是我一个人的荣辱。

  一位北京小朋友成为第一个幸运者

  2002年11月,为了筹款,刘正琛策划了“阳光大型慈善义演”。这场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里的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当晚的门票及捐款共计7万余元,这大大缓解了“阳光”的经济困难。

  记者:联系演员需要打电话、发传真……钱从哪里来?

  刘正琛:志愿者自己来承担所有的费用。11月底的北京,寒风凛冽。“阳光”的志愿者们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三角地、各个食堂门口,售卖晚会门票,有的同学常常站四五个小时。

  记者:据说当时北大的BBS上很快出现这样的话,“为什么在寒风中卖票的没有刘会长本人?他躲到哪里去了?”

  刘正琛:当时,我正与一家公司商讨赞助晚会的事宜。看到这篇帖子的第二天,把自己裹严实,也站到三角地的售票点。妈妈劝我,“你不是健康人,感冒可以导致病情发作……”但我想,如果我站在那里,更多的人看到我,他们就会伸出援手的话,那我一定要去!

  记者:最后晚会很成功,你却累坏了?

  刘正琛:和朋友们待久了,大家会渐渐忘记我是个病人。12月3日的晚会终于如期举行。大幕落下的时候,我还来不及说感谢的话,就像泥一样瘫坐在后台的椅子上。第二天,就跟母亲来广州疗养。在站台上,和并肩奋斗了一个多月的战友们告别,我哭了,因为我们的努力,为“阳光”筹到了第一笔“巨款”,“阳光1000”的计划开始启动……

  记者:那次在广州,感觉放松些了吗?

  刘正琛:我每天都和“阳光”的会员们联系。2003年1月18日回到北京,迎接我的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一位北京的小朋友成为阳光骨髓库建库以来的第一个幸运者。当时,我的双眼充满了泪水。“阳光”为这个家庭,为这个孩子,送来了一份生命的礼物。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为了这份礼物,我们承受了太多的委屈和磨难。然而,我们毕竟没有退缩,我们坚持了,我们成功了。我开始真切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们都喜欢历史,共同点很多

  刘正琛在广州休假的这段期间,发生了“阳光”历史上颇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用正琛自己的话说,“一位颇有国际竞争力的朋友毅然放弃海外高薪加入‘阳光’,成为‘阳光’的执行长。”

  杨仿仿,一位性情中人,30年独特的生活经历,让他把做好“阳光”的执行长看作是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责任,一个点燃他生命和事业的沸点。

  记者:听说你是个爱旅行的人?

  杨仿仿:14岁去泰国定居之前,父亲就带着我在假期里走遍了除新疆之外的所有省份。17岁跟父亲去了美国。25岁以前,已独自走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是怎样与阳光结缘的?

  杨仿仿:2002年,公司在中国大陆招聘了一批新毕业的大学生,一个叫刘正超的同事从广州来到了非洲的塞舌尔岛。我很快发现正超的眉宇间有股淡淡的忧愁,我想可能是思乡的缘故吧,就把正超接到自己在山上的住处,想开导开导他。正超说:“我哥刘正琛比我优秀多了。”看完正超身上随身带着的“阳光1000”的宣传小册子,我通宵未眠。在第一时间里,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辞职,加入“阳光”!

  记者:从此就开始跟正琛的网上和电话交流了?

  杨仿仿:是的。我们相见恨晚,大家都很喜欢历史,共同点很多。几个月后,我和正琛在广州见面了。

  记者:肯定很多人都问过你,放弃优越的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这跟你从小在国外生活经历也有关?

  杨仿仿:14岁,我到了泰国,突然来到一个不用学中文、讲汉语的地方,开始莫名地想念那些方格字。20岁那年随父亲去了美国。我当时以一种很变态的方式维护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自尊……我告诉身边的朋友和老师,“我没有什么英文名字,你们就叫我‘FANGFANG’”,惹得大家一阵嘻笑。在课堂上,我听不得老师关于中国的偏见,就站起来,大声地说:血“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师撇撇嘴:“FANGFANG,我只佩服中国的古人。”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地高校做推广

  记者:现在阳光的总体情况怎样?

  刘正琛:我们现在有7名全职工作人员,仿仿和我不拿薪水。至今,完全免费检索的阳光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骨髓库,样本数量已有1500例,正准备做检测的血样还有5500多例。我们帮助31位患者找到了相匹配的骨髓,并成功完成了两例骨髓移植手术。这拯救了两个家庭的幸福,让我们所有志愿者们相信,阳光会在今后的发展中,让越来越多的生命看到希望。

  记者:今年的目标是完成“阳光10000”,有难度吗?

  杨仿仿:我们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地高校做推广。这次广东大学生的热情让我们很振奋,春节后我们还要过来这边,到高校做宣传推广。而在资金方面,我们除了通过义卖、慈善晚会募集捐款,今年还筹划办一个大型的慈善晚宴,邀请国内有意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出钱出力。我相信,有大家的支持,“阳光10000”肯定能实现。

  记者:未来的目标呢?

  刘正琛:阳光目前还只是挂靠在北大的社团,学生气较浓,人员流动性也大。我们的目标是在这两年办成一个规范的NGO(非政府组织),通过财务、审计、推广等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把“阳光”送上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这样,即使有一天仿仿离开了,或者是我最后走了,“阳光”还将熠熠生辉,为更多的白血病人和家庭带来生的希望。

  图:

  刘正琛常常陷入沉思。

  杨仿仿全身心投入到“阳光计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