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捆绑教育”:关乎社会公平的教育实验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8日14:40 新华网 |
■半月谈记者丛峰 “捆绑”仅1年,投入抵5年 自“普九”之后,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的加重,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成都市教育局成教处副处长廖德斌说,现在,城 区小学一个个修得既现代又漂亮,可农村小学多数破破烂烂。到2003年底时,全市还有近100万平方米的农村学校危房。此外,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差,难以及时获得信息资料,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育理念至少落后城区5~8年。2003年10月,成都市下属的武侯区率先提出“捆绑式”教育理念,将12所农村小学与12所城区小学“一对一”地结成联办学校,更换农村学校校名,每对联办学校任命一名法人代表,互派教师管理和任教,财力资源互相补充。 “捆绑”的变化很快显现出来。记者近日来到武侯区太平小学,只见新落成的教学楼气派非凡,多媒体教室、阅览室、画室一应俱全,让人很难把这些景象与一个农村小学联系起来。 太平小学校长王亚莉告诉记者,学校原来只有一幢二层的破烂小楼,没有电脑室,没有阅览室,连厕所都是旱厕,一到夏天臭气熏天。食堂就建在一个化粪池上,很不安全。教师就更缺了,全校英语老师只有2个,一天到晚“忙得要死”。“以前光靠村上投资,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王亚莉说,“作为村级小学,如今的景象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与太平小学“捆绑”在一起的,是成都市的一所一流学校玉林小学。玉林小学校长胡晓东说:“捆绑之后,我们把捐资助学、教育服务、教育创收等能用的办法都用上,帮助太平小学筹集改造资金。一年多来,我们对太平小学的投入超过40万元,几乎是这所学校前10年投入的总和。资金一到位,学校环境很快就改观了。” 据了解,“捆绑教育”实施仅1年,武侯区财政及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就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武侯区也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告别农村教育的区县。 “一体化”考核逼出学校“后劲” 在“捆绑教育”中,成都市的一些区(县)在年终考评时把城乡两所学校“捆绑”在一起,把城郊学校的发展与对应城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相结合,把城郊学校的发展与城区学校校长的业绩考评相结合,而且还要重点考评农村学校一年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作为全区学校的排名和奖励标准。 “通过一体化考核的‘杠杆’,城里学校和农村学校变成了‘一家人’,是好是坏,校长的责任都不能推卸。” 武侯区教育局局长雷福民说,以前的帮扶活动没有从体制上真正“结对”。现在,“捆绑教育”通过“一个法人代表”的办法,实现了城乡学校人、财、物的统一调配,从制度上保证了捆绑的长期有效,不用依靠个人的道德、觉悟,这才是解决城乡教育不公的可靠办法。 “一体化”考核很快发挥出巨大威力。城区龙江路小学教师程燕,2003年被派到“捆绑校”双楠小学主持教学工作。初到学校,她发现这里的教学秩序十分混乱,由于师资力量匮乏,一名教师身兼多门课程,有的数学老师甚至还要教音乐和美术。于是,程燕把重新编排课程作为第一项工作,一个老师只教一门课,增加课时,排满课程表。学校教学秩序和质量马上焕然一新。 原来的一些农村小学,不思进取“混日子”,有了钱也不搞建设和课改,而是直接分了或者当成团体旅游的福利费。“捆绑”之后,他们从观念意识到行为作风,都与城区小学“绑”在了一起,耳闻目睹和置身于新型管理之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自主发展意识和团体荣誉感都空前增强,为农村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了“后劲”。 “多管”齐下破解城乡教育不公难题 人口过千万的成都市有660多万人是农民,然而,多年来市直学校及靠近市区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一直是偏远的县乡农村学校投入的3倍多,投入的增长速度则是6倍多。继开展捆绑教育试点以后,2005年9月,成都市针对破解城乡教育不公问题又推出“八大工程”,包括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稳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工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强乡(镇)工程等。 成都市教育局局长杨伟认为,解决城乡教育差距见效最快的在于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资金投入。他介绍说,成都市已为此专门制定了《成都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标准(试行)》的文件,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按计划,到2006年底,成都市将投资10亿元,完成对全市农村中小学的校点布局调整与400多所农村中小学的建设任务,从而实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使农村办学条件的优化。 在实施帮困助学过程中,成都市还摸索出一套合理、稳定的资金来源体系,各方花钱不多,却办了大事。现在,这一筹资来源方式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一是行政主管机关及所属机构的财政支持;二是社会和企业捐赠;三是市场化活动收益。 来源:半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