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系列:重现传统张力 有多少年味可以传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9日10:26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北京一月二十八日电 题:有多少年味可以传承 中新社记者 于晶波 在中原学者高有鹏“保卫春节宣言”的讨论余温中,又一年的新春图景向国人徐徐展开。 纵向对比,可以发现,近些年国人有关春节的影像记忆已与儿时挥之不去的沉淀印记大为不同。 在儿时的记忆里,春节是个包含诸多丰富细节和繁复程序的美妙节日。在彼时仍是手撕的日历上,清楚地写着初一到十五每一天为庆春而做的种种。 吃年夜饭前的‘祭灶’、晚辈向长辈拜年的鞠躬或磕头、窗外周天寒彻却狂飞劲舞的鲜艳红灯笼、墙上活灵活现的年画,以及每家门前五颜六色的挂旗,都构成了对传统民俗的显影和致礼。 在彼时色彩绚烂的春节底色映照下,现今这个已被上升为“保卫”层面的传统节日,则显得相对苍白与单薄。 中国某城市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传统年货市场规模和份额发生锐减,不及以往的五分之一;而在另一项网络调查中,很多人已不知不觉将春节的“节日”概念置换为“假日”,更有一成受访者认为春节是很辛苦的节日。 一个深入人心的说法是,春节是农耕文明留给中国的胎记,而这个胎记已在中国的躯体上停留千年。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年味的寡淡、胎记的褪色是现代化版图侵扰扩张的结果,而另一种观点则坚称,中国传统民俗是在西方洋节肆无忌惮的攻城掠地中被稀释了味道。 不管上述两种观点孰对孰错,有着传统文化情结的人已经集体意识到一点,“有多少年味可以传承”不应再只是形而上的讨论。 从首都北京对鞭炮由禁放到开禁,人们已经可以看到传统力量的回归;从屡屡被刷新的春运数字,也已看到了国人对“家”这个温馨符号的炽热。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历史指针转过了千年,对中国传统民俗的致敬和传承并不应只是一味地原版再现和模仿。 此间专家的普遍观点是,以新鲜文化要素为其补给活力和营养,更新传统节日的生命力,让其重现传统张力将是一个新的命题。 人们已欣喜看到,春节传统的拜年形式已有了花样翻新的“现代版”,彩信拜年、电邮拜年、短信拜年,传递的依然是美好祝福,而与传统拜年承载的理念则可谓是一脉相承。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国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脐带,千百年来将二者紧密相连。人们有理由期待,在母体的滋养下和时代新元素的汲取中,呈现于眼前的节日景观可以新鲜、热烈而不失韵味。(完) 相关专题:2006年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