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浓浓年味过好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9日10:27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今年年味别样浓

  春节将临之际,曾被一度疏远的“年味”一词,成了人们今年总挂在嘴边的热门词。随着烟花爆竹燃放的解禁,时时响起的爆竹声给节日平添许多欢乐的年味。可以说,回归我们民族健康美好的传统年俗,期盼追寻那份浓浓的年味,成了人们愈来愈强烈的情感需求。

  细细品味,人们期盼的年味首先是阖家团圆温馨的滋味。为什么亿万中国人不辞旅途跋涉艰辛,千方百计赶在除夕到来之前回到家,那是因为全家团圆欢聚的天伦之乐,是中华民族最浓的情愫。老人倚门而望子女远方归来,除夕灯下,一家人包饺子说家常,老少一堂其乐融融,那一份扯不清、割不舍的浓浓亲情,就是一份最浓的年味。在春节里人们喜欢听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正是这种心情的体现。

  如果说过年是一台热热闹闹的大戏,民俗就是年节的“戏眼”,有了民俗,这年味儿才浓郁、才红火。写春联、剪窗花、贴年画、挂灯笼,哪一样不透出节日的吉庆?逛花街、燃烟花、放爆竹、舞狮子、耍龙灯、闹元宵、赶庙会,哪一种不渲染出春节的热闹?蒸馒头、打发糕、割腊肉、包饺子,哪一款不让人们感受着生活的美好和乐趣?这千百年生活积淀而来的健康风俗,这人们用心灵和智慧打造的节日,代代相传,情趣无限,正是中华民族丰富心灵和多彩文明的生动体现。它的魅力和生命力,不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消失、不以各种“洋节”的加入而褪色。今天的人们重又呼唤民俗,遵从民俗,期盼享受浓浓的年味,不正是很好的明证吗?

  年味是变淡还是变浓

  针对有人认为“年味在变淡”的说法,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前两年人们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感到新鲜、有兴趣并加以推崇,加上我们主动放弃了像放鞭炮等节日文化载体,我们的年味确实淡了,这两年政府开始重视全球化背景下保护传统文化的问题,加上各界有识之士、媒体的推动,传统正在恢复。”

  冯骥才表示:“按照多年的习惯,春节前我要把屋子打扫干净,布置起来:贴吊钱、贴‘福’字。把几幅清代中期的老年画挂起来。最重要的,我要挂祖宗像,让晚辈们鞠躬。”“在除夕这天,家里分散在各地的兄弟姐妹都要回来,同妈妈一起过年。”

  与春节“孝行为先”的传统相悖,如今不少人已不再遵从“阖家团聚、走亲访友”的传统过年方式。冯骥才说:“现代社会每个人可选择的方式很多,个人的家庭背景、文化传统不一样,只要不是我们人为地去削减,就不会影响春节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年味体现民族文化魅力

  浓浓的年味越千山过万水,把世界每个地方华夏子孙的心连接在一起,从北极村到南太平洋岛国,从巴黎华人社区到纽约唐人街,无数的华人亲友相聚,共享天伦欢聚之乐。这浓浓的年味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中华文化的亲和力随着华人欢快的狮舞和高挂的红灯笼,让越来越多的人民感受着春节的喜庆和吉祥。

  过个年味浓浓的春节,少不了百姓的丰衣足食,少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少不了国家的日益强盛。正是由于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正是老百姓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才有心思过个好年,才有舒心开怀的笑脸,才有对年味的追寻和期盼。赶上了期待百年的好光景,中国人能不在浓浓的年味中尽享太平盛世的欢乐吗?

  中华民族的年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已经深深融入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之中。年味是故乡情、亲友情的召唤,年味洋溢着民族文化的魅力,年味是将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剂。

  如何延续传统节日温情?

  近年来,不断有人呼吁将中国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希望以此来保证传统节日的延续。对此,有人士认为,人们在倡导复兴传统节日之时,往往偏重或习惯于通过“法律”和“制度”将其固定下来,却忽略了复兴传统节日的真正目的:对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积极推动与大力保护。

  传统节日能够延续数千年,说明这其中的文化内涵是如此的丰富。一些民间童谣、歌谣之所以至今还能被一些中老年人哼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但是,即便如此,如果没有后人在节日形式上的创新,那些传统节日将遭遇冷落。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马艺认为,在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通俗化”的背后,还有媒体对中国传统节日宣传不够、角度不新颖、内容不吸引人的问题,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市场、节日市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显得脆弱不堪。

  中国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如何让人们在传统节日里,感受到温情与暖意呢?答案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