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传统年俗知多少民俗学家说端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9日10:31 沈阳晚报

  

传统年俗知多少民俗学家说端详

  

传统年俗知多少民俗学家说端详

  从前人们是怎么过年的?现在的年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年俗的变化能折射出什么?1月27日,记者采访了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民俗学家刘振超教授。刘教授告诉记者,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科技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中国的传统年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近些年,年俗变化尤为明显。年俗变化多!

  首先是祭祀方式的变化。以往在年三十儿下午,人们都要拜祖坟,在坟前烧化金银锞子、冥币,还要在吃年夜饭前摆供,上香嗑头祭祖。现在,网上留言、摆放鲜花等文明祭祀,几乎彻底取代了传统的祭祀方式。

  过去,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居室,贴对联、年画、门神,满族还要贴五颜六色的挂签、窗花,装饰居室。现在,除了还要贴对联和福字,年画、门神、挂签、窗花等年饰几乎已经在城里绝迹。许多家庭喜欢在阳台挂上一对大红灯笼,期盼来年日子能过得红红火火。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人们在吃过团圆饭之后的又一道“年夜大餐”,甚至被称为新年俗。丰富多采的电视节目,取代了过去年夜饭后全家围坐“击鼓传花”等家庭游戏。麻将、扑克的兴起,也取代了看纸牌。现在,吃过年夜饭,人们要么留在家里看春晚,要么结伴外出到娱乐场所。尤其是年轻人,不愿再留在家里除夕“守岁”。

  从最初逐户登门拜年,到通过互寄贺年片等形式拜年,在所有年俗里,恐怕要数拜年的方式变化最大。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电话、手机的普及,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大行其道,人们很少再登门拜年。另外,送鲜花,网上拜年,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体拜年也成为新的拜年方式。而贺年礼品,也不再局限于吃穿用品,给老人订报纸、送健康体检卡都成为新的送礼时尚。而趁春节长假外出旅游,成为新的过年方式,尤其是全家出游,更显亲情融融。年味变淡了?

  现在许多人觉得年味淡了,刘教授认为,人们之所以认为“年味儿”没过去浓了,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物质日益丰富,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为过年投入过多精力和时间。尤其是物质生活丰富,使人们随时可以享受以前只有过年才有的幸福生活,因此,过年的吸引力自然有所减弱。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过年的传统习俗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年俗逐渐被淘汰和摒弃,或者被其他新的形式所取代,使得“年味儿”显得淡了。其实,愈是开放,愈要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科学阐释和区分民俗的神话色彩和迷信色彩,去糟粕取精华,做好传承。本报记者郭宏颖

  以前人们这样过年

  【装饰家居】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对联、年画、门神。【祭祀】除夕年夜饭前,家家都要向祖宗牌位敬香、摆供。【团圆饭】吃年夜团圆饭是过年最主要的内容。按照东北民俗,比较富裕的家庭要做六至八个菜,其中鱼是必不可少的,有的人家还在鱼头上点个红点求吉利。这道鱼通常最后上,只象征性地吃几口,并不吃完,意指年年有余,明年还有“余富”。【行酒令】吃年夜饭的时候要喝酒,为了助兴还要行酒令、划拳。行酒令不必特意选“令官”,但是要事前规定好谜语、诗词,轮到谁猜不出谜语,吟不出诗词,就要罚酒。【家庭娱乐】吃过团圆饭,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举行一些娱乐活动,嗑磕瓜子,吃点糖块、花生,或者看纸牌,为了助兴,也动点小输赢。书香门弟家庭,吃过团圆饭会互相破闷(猜谜语)、讲故事。人口比较多的大家庭,还要围坐玩“击鼓传花”之类的游戏。【包饺子】游戏到一定时间,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包饺子。有的饺子里要放进一枚大钱或者硬币、花生、糖块、枣之类的东西。如果吃饺子时碰到有大钱的,预示这一年都会有钱花,吃到有糖块的,预示一年都会生活甜蜜,是好彩头。【放鞭炮】年三十儿十一点半到十二点之间,鞭炮齐鸣,家家开始吃饺子。本历年的人还要在这天晚上穿红袜子,踩小人。【拜年】吃过饺子,家里的孩子们要给长辈拜年,长辈则要给孙男弟女压岁钱。四更天(大约凌晨3点多钟),人们开始走出家门相互拜年。【守岁】除夕夜,许多人守岁一宿不睡,因为不睡意味着来年一整年都会很勤快,精气神旺盛。【禁忌】三十儿扫院子时,只能往里扫,不能往外扫,意指财路不外流;三十儿晚上不能向外泼水,尤其是不能泼脏水。过年忌吃白豆腐,一则是因为豆腐谐音“斗福”,二则吃白豆腐是办丧事时吃的食物。拜年时,如果对方没起床,不能到床前拜年,否则被拜年者来年健康会受影响。【吉利话】从除夕到初五,不能说杀、死等不吉利的话,孩子如果说了这样的话,大人要说“童言无忌”来化解。【回门】嫁出去的女儿,要在初二携夫婿、子女“回门”,给娘家父母拜年。【破五】初一、三、五早晨都要吃饺子,初五必吃饺子,叫“破五”,意指把过去的饥荒、窟隆都堵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