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保卫春节”先要找准“载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9日11:33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徐锋

  过年禁止放鞭炮,赶着春节一家人出游,年画窗花淡出记忆……如今的春节,不管城市还是农村,过法确实大不如以前了,客观地看,“年味”真的变淡了。针对于此,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近日发出的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引起广泛关注,《宣言》从一开头就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我们会过年吗?我们到哪里过年?

  作为社会的理性观察者,学者的担忧值得我们思考。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过年怎能一成不变,新的时代背景,春节当然有新的过法,顺其自然好了,何必杞人忧天?

  正如“杞人忧天”这个词本身最初意含嘲讽、今天又得到宇宙知识肯定一样,对“春节衰落危机”的忧心忡忡也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

  首先要明确的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出的“过年”情结,在所有华人的心底深深地扎下了根,借用心理学家荣格的术语,这种情结能通过心理“沉淀”,代代“遗传”。因此,即使“年味”因时代变迁真的一度“变淡”,但那也只是暂时现象———看看每年春运多少中国人为回家吃一顿年夜饭而“在路上”,你就不得不为中国年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所折服。

  然而,对传统有信心却不等于面对问题仍然顺其自然、无所作为。毋庸置疑,所谓“传统”,不可能在几千年前的某一天突然出现并定型,它必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碰撞、变迁,从而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但有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哪些变迁可以为传统注入有益的新内容,哪些变迁却是对传统的背离、甚至会对传统造成侵蚀?比如,春节联欢晚会、电话和短信拜年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对“年”的氛围起到有益的衬托;相对而言,春节出国旅游、在家打网络游戏等等,虽然也是新事物,但是否与春节传统氛围吻合,就值得商榷了。

  当然,人们有权选择春节怎么过,你也不可能为了“保卫春节”而强求人们从事与春节传统相符的庆祝方式。但与此同时,政府和有识之士却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公众自觉自愿回归、并维系传统?

  作家冯骥才认为,近年洋节日之所以在城市里更加流行,并且以都市青年为主要群体,这并不能责怪年轻人,“城市里不是没有‘年’的情感,而是缺乏‘年’的载体。”而所谓载体,说通俗些,就是“怎么个过法”。对此,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的政府也好、商家也好,都在积极寻找这种“年”的载体,为烘托“年味”做足了功课;而明天如何找准、找对新的载体,也便是一个长久而持续的命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