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国华人:放眼世界意味放眼中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31日10:2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新国华人:放眼世界意味放眼中国(图)

  吴作栋在庆典上发表演讲。

  

新国华人:放眼世界意味放眼中国(图)

  林家瑞

  

新国华人:放眼世界意味放眼中国(图)

  邱龄娴

  

新国华人:放眼世界意味放眼中国(图)

  1月29日,游人纷纷来到新加坡圣淘沙岛2006年春节花会游览。新华社发

  文/图本报特派新加坡记者叶卡斯、杨进

  第一印象:

  据了解,如今在新加坡的华人数量已达到300多万。那么,满地是华人的新加坡给本报特派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亲切!一下飞机,只要找到黄皮肤、黑头发的人,记者都可以用普通话和他们自由地交流。尽管对方一张口很可能会甩来一句“Hello!”,但接下来他们夹杂着广东腔、福建腔、潮州腔的口音里渗透出的那股亲切感浓得化不开。而街头到处都是用中文标识的路名牌……这里的确是一个华人为主流的国际化大都会。

  细心观察一下行走在新加坡街头的年青一代华人:他们衣着入时,但并无奇装异服;他们张嘴英文流利,但母语也同样纯熟……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强烈地告诉记者,作为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汇桥头堡的新加坡华人,在日新月异中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根脉和血缘传统。

  在短短三天的频密采访中,应约而至或者在飞机上偶遇的新加坡华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清晰地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心目中,要“放眼世界”就意味着要“放眼中国”。中国代表着世界潮流发展的新方向,他们向往着到美丽的中国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希望,自然有拼搏。今日在新国土地上的新移民华人面临机遇和挑战,土生土长的年轻华人也开始踏上征程去寻找自己的梦想。本报记者通过两个典型新生代华人的故事引领读者近距离接触他们,感受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重庆女孩新国开起火锅店

  大年初一晚上9时,记者在朋友的带引下,来到了位于新加坡路上的“川一品”川菜火锅楼,一进门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火锅料香味。店铺有两层,每层有200多平方米,装修得非常精致,黑色的天花,悬挂红色的吊灯,陪衬旋转式的小楼梯,墙上是喜庆的过年挥春,服务员穿的也是红色唐装。很明显,店铺里里外外一片“中国味道”。虽然很晚了,但火锅店里生意红火,顾客多是一些年轻人。

  火锅店老板是重庆美女

  很快,记者意外地发现,这个店主人是一个中国人,而且是一位非常年轻的重庆女孩,她名叫邱龄娴,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清秀俊朗的脸庞。邱龄娴非常开朗活泼,一见记者是从广州来的,她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她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家店里所有的装饰都是她亲手设计的。而且除了这家新店外,她在新加坡还有一家三层楼的火锅分店和一家寿司店。

  为求发展放弃国内优越生活

  邱龄娴告诉记者说,她和很多老一辈来到新加坡的华人不一样,从小家里条件就比较优越。她父亲在国内开有一家私立学校,母亲是教师,在重庆还有一家火锅店,“如果我在国内,在家里的日子也很舒适。”

  但是邱龄娴为了寻求发展,决定独自往外闯。1999年,她独自一人来到新加坡学设计,“我在这里开始的生活也非常艰苦。”她说,那时候也给别人在餐馆里打工,后来利用空余时间租下一间小铺面,摆卖一些新疆的小饰品,“生意还不错,让我尝到第一次创业的甜头。”

  大学毕业后,她一度感到了前途迷茫,“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当时经济不景气。”她告诉记者,当时很多人陷入了传销的陷阱,她和她的一个朋友也陷了进去,“我把当时仅剩用来交房租的1000元新币也全部投了进去,结果我和朋友在新加坡的地铁里睡了两天。”

  活在地球村发展很自由

  2003年,邱龄娴和大学里的两个同学在新加坡的芽笼地区开了第一家有装修、有空调、有吊灯的火锅店。由于新加坡人对就餐没有太多的讲究,所以很多人对他们这门生意并不看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终于凭物美价廉的优势获得了成功。也因为有他们的成功示范在前,在芽笼地区一年之间兴起了10多家类似火锅店。至今新加坡有了很多家火锅店,并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邱龄娴告诉记者,自己生意虽然很忙,但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喜欢唱歌、跳舞、旅游,和朋友出去聊天。但是有正经事务时,她只能放弃出去休闲游玩的机会了。”

  作为新一代华人移民,对于自己未来的打算,她没有给记者一个明确答案,她觉得自己生活在地球村里,不会一定呆在新加坡,哪个地方有发展的前景,就会到哪个地方去发展。

  新加坡小伙深感增值重要

  在新加坡,现在以“亚洲四小龙”的身份步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老一辈移民过来的华人,新生代的华人可以说是“含着金锁匙出生的”,享受着祖辈创造丰硕的物质基础。但他们会不会耽于享乐?当国家发展的接力棒传到手时,他们的发力点何在?

  飞机上巧遇新国华人从广州出差回家

  “你好!你要看报纸吗?”1月27日16时,当记者从飞机的颠簸中睁开疲惫的双眼,邻座递来一份当天的《联合早报》。

  交谈之下,记者意外获悉,眼前这位黄皮肤、黑眼睛的小伙子叫林家瑞,今年31岁。他家从爷爷那一辈起就已来到新加坡生活。而他刚刚结束在广州的出差赶回家过年。

  年轻打工族面对经济转型不敢轻言停步

  到达新加坡后的第四天,记者再次相约林家瑞进行采访。坐在他崭新的“马自达323”中,记者在从新加坡的西海岸到东海岸的高速路上一路飞驰。

  在记者眼中,和很多新加坡年轻的打工一族一样,林家瑞衣着朴素,言语低调。他告诉记者,自己和大部分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华人一样,上完大学后,就在一家美资企业做销售工作,每个月工资大约3000新币,相当人民币15000多元,林家瑞现在仍和父母住在一起,至今没有结婚,“我暂时不想结婚,一个人挺好的。”

  对于工作,林家瑞表示,“上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新加坡人,都见证了国家快速崛起的过程,知道今天的成果得之不易,不敢停下向前的脚步。”

  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新加坡社会急速转型,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淘汰,低端的产业工人无工可开,只有多读书,不断增值,才能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当代社会中立足。

  努力工作每天生活作息很规律

  林家瑞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早上8时30分就起床,然后自己开车20分钟到公司上班,到达后处理一下电子邮件,为各地的代理商作报价。

  中午12时30分到1时30分为午餐时间,到附近的小贩中心随便应付一顿,然后再上班;下午5时30分左右下班,利用业余时间做健身或者看电影,在外用完晚餐才回家;到家后上上网或者看看电视,12时准时休息。

  移民土著说新国

  政府经常组织年轻人来华参观

  作为新加坡的移民,邱龄娴认为,新加坡经济繁盛。当地人普遍讲普通话、做事严谨、井井有条,但朋友之间奉行“AA制”,开始的时候还真让我很不适应。

  而作为新加坡的土著,年轻的林家瑞则说,近年来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快。20年前,他在中国一家餐馆要吃午餐,服务员却告诉他“厨师在睡觉”。早前他们家去中国内地探亲都要给乡亲带电视机,现在新加坡很多电视机都是中国制造的。

  他也强调,不少从中国来的新移民素质都比较高,比新加坡人要用功,而且凝聚力很强,能够迅速融入到当地社会。

  目前,新加坡因为国土面积比较小,发展有限,政府鼓励年轻人去外地吸取经验,为此政府经常组织青年学生到中国参观新加坡商人开设的厂房,并且设立奖学金让新加坡人入读中国名校。而他自己也打算将来首选中国作为他的创业地。

  新加坡华人居社会主流

  据介绍,新加坡是华人最为占主流的国家,在新加坡,全国人口已经超过了400万,华人占新加坡居民人口的比例超过76%,在过去的十年中,新加坡各族群人口的比例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据新加坡广东会馆会长何国才介绍,在新华人有41%为福建籍,广东籍的约占17%,潮汕人的比例达到了17%。另外,客家人和海南人的比例均在7%左右。他说,在新加坡则不一样,时至今日华人在新加坡处于无可争议的主流地位。

  据介绍,目前全国性质的社团有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者又下设福建会馆、三江会馆(来自江苏、浙江等地华人组成)、广东会馆等数十个社团,新加坡各种华人社团加起来有数百个,这些华人社团不但为在新华人出钱出力,更为华人争取政治上的权利。

  记者了解到,现在的华人不但在政治上成为领军人物,在经济领域,也先拔头筹,涉足新加坡交通、建筑、餐饮等各行各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教育好竞争机会较平等

  老一代掌握着新加坡的话语权,新生代的华人又如何呢?一位在电台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在新加坡,新生代的华人应该说可以分上、中、下三个层,处于上层的华人后代,他们往往都比较有抱负,可以享受到优越的物质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期待长大后能有所建树;处于中层的新生代华人,他们生活也比较健康,想在父辈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在空闲的时间,他们经常把时间用在各种青年社团里。

  原来,在新加坡有各种各样的青年社团,有大家一起唱歌的,有信仰各种宗教的,有做各种公益事务的,有爱好文学的,他们的生活并不孤单,在这里锻炼自己。他告诉记者,处于下层的新生代华人也有一些。不过,他说,在新加坡教育制度完备。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他如果读书成绩不是很好,也可以按自己喜好选择各种职业技校,等有了一技之长后,又可以选择读大学,机会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平等的。

  喜迎中国农历新春

  吴作栋为醒狮点睛

  本报新加坡专电(本报特派新加坡记者杨进、叶卡斯)“新年好!”、“新年快乐!”大年初一上午,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大礼堂热闹非凡。总商会在此举行大年初一团拜会暨百年徽章揭晓仪式,新加坡前总理、国务资政吴作栋参加了团拜会并发表演讲,祝福所有在新华人。来自福建馆、三江馆、广东馆等新加坡各地的华人社团以及外国使节数百人参加了昨日的团拜会。

  据介绍,今年恰好是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成立届满100年。记者在现场看到,在400平方米左右的礼堂内,包括有上百个华人社团负责人、各国使节等数百人参加。11时30分,鼓乐齐鸣,在两只醒狮的迎接下,新加坡前总理、现任国务资政吴作栋从大门中间正式进入会场,并为两只醒狮提笔点睛。

  席间,当一些华人社团负责人了解到记者来自广州时,纷纷表示祝贺,本报记者趁此机会,将带来的载有本报记者分赴世界各地报道春节的《广州日报》送给其中几位。他们直夸《广州日报》有实力,表示这也是中国国力日益强盛的一个反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