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校以才立 业以才兴 贵州大学打造“211”人才高地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1日10:34 贵州日报

  金黔在线讯 2004年8月17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基础上组建新贵州大学的重大决策,这是贵大向国家“211工程”迈出的关键性一步。建设“211工程”大学,必须有一流的人才队伍。1年多来,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发展观,科学制定并实施了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以留住并加快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为基础、以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为重点的发展规划。

  营造人才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为此,新组建的贵大出台了《贵州大学引进人才暂行办法》、《贵州大学博士住房分配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先后投入上千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筑巢引凤”工程,仅2005年一年就投入670万元。由于政策到位、措施有力,目前已顺利引进了国外留学博士及高层次人才49人,引进了135名国内名校的硕士补充到教学科研队伍中。为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贵大还建立起“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新机制,弹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了国内外、省内外若干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和政府领导短期来校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或举办学术讲座,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学校对现有人才坚持以“待遇留人”,保证教职工工薪待遇在本省同类学校中处于较高水平;坚持以“制度留人”,制定和落实了导向明确、操作性强的教职工考核评估条例,加大对取得优异成绩教师的奖励力度;坚持以“事业留人”,建立健全教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坚持以“感情留人”,倡导人性化管理,维护教师权益,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坚持以“环境留人”,为教师提供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营造了“唯贤是举、唯才是用”的良好氛围和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各种环境。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使贵大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活力、结构等方面已有较大改观。全校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省管专家58名,教授265人,副教授674人,享受政府津贴者10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7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0人,留学归国人员和国外访问学者13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861人。

  学科是一面旗帜,是衡量一个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学科建设的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功底扎实、紧跟理论前沿、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贵大不仅高度重视现有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而且在投入上逐年加大力度,着力培养新的学科带头人。2005年投入专项资金近400万元资助54名专职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资助155名专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激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学习。

  目前,贵大的学科建设正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巩固和提高基础学科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类、文理应用类、工程类、管理类等学科专业,力求形成布局结构合理、文理渗透、理工农结合、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2005年,国务院第十次学位评审会批准贵大新增5个博士点,使贵州第一次有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点数量翻了一番。目前贵大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5个,本科专业101个。另外,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省级人文社科基地。

  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前提和基础。贵大始终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源头性工程来抓。一方面把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并熟悉高等教育的新特点,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投入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在教师课时补贴、岗位津贴、住房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向教师倾斜的政策,让教师安心本职工作,忠诚于教书育人事业。

  2004年12月,贵大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联合培养的首届42个MPM学员经过3年专业学习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被誉为“金色学位文凭”的MPM学位证书,成为我国首批按照国际通行的MPM标准培养出来的项目管理硕士。2005年3月,在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比中,有20项社科成果获奖。同年4月,贵州省高校优秀硕士论文(毕业设计)比赛,贵大14名学子获奖。当年11月,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贵大学生喜获一、二名,彰显了贵大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的实力。

  作者: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