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土气”体现“年味”的本质特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2日00:06 红网

  素来以“海派”“洋气”而著称的上海人,今年春节又兴起了“土味儿”。从备办年货、吃年夜饭,到新春采购、商家营销,带着几分“土气”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重受青睐(2月1日新华网)。

  “土疙瘩”年货俏起来、年夜饭出现“回流”、洋超市促销用“土办法”——上海人过年又变“土气”了。节日里,充满现代气息的大都市与信息避塞的偏远小山村一样,无

论是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语行为,还是许多洋超市纷纷在店堂内挂起灯笼、吊钱、爆竹,贴年画和福字,员工穿上象征喜庆的红色传统服装,都市里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年的理想、年的心理、年的精神。年货返璞,年俗受宠,年味飘香,年景兴盛,这就是四千多年春节文化的深遂魅力。浓浓的年文化,酿出深深的年意年味。都市人追求这种年意与年味,当然也就是在加强年文化。我看,有“时尚生活风向标”的国际大都市对年文化的引领,赢得“春节保卫战”的胜利,那就容易多了。

  薪火相传的中国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节日,它给人浓浓的情、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励人奋进;二是祭祀祖先,疏通万物,缅怀功德,祈求幸福;三是礼仪往来,联络亲情,增进友谊;四是民间娱乐,扩大交往,播撒文化,交流感情,享受快乐。

  正是于此,在广大农村,这延续几千年的年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春节神秘与温馨的气氛,凸显了小山村的静谧与黄土地的厚重,尤其是那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更能体现出人们对年文化的无限尊崇与卷恋。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中,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越来越冷淡了,人们如同断了根的浮萍一样在社会中漂流,因此人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与传统回归的祈盼,这恐怕就是上海人过年又变“土气”了的原动力。

  说到底,“土味儿”就是地地道道的原滋原味的“年味”,包含着中国春节仅有的文化底蕴。“土吐儿”的再现,就是传统年文化的回归。作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和,文化就是人类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它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春节就是人们对于传统年文化的认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而品位、道德、智能,则是春节文化积累的总和。我们且不说春联、年画、灯谜、花会、年糕、祭福等年的专有物事是那么的惟妙惟肖,精湛绝伦,博大精深,就是原本是日常食品的饺子,到了年节,也被付予“驱邪降福”的文化内涵。从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团圆饺子”、“财饺子”、“福饺子”,都深深浸入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让吃成为一种富有文化品位的享受。

  其实,文化也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和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一个有品位、有道德、很睿智的人,首先表现在他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和积极推崇。年是自然的,年文化是人为的,它经过了精心的安排。洋节在国内的兴盛,核心不在于年轻人对国外文化的认同度有多高,而首先在于市场运作,是商家刻意炒作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才加速了洋节融入中国人生活的进程。因此,防止春节日趋冷淡,保护年文化,传承年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唤醒民众,尤其是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和归宿感。

  当然,文化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年文化流失可惜,民族文化流失则极其可悲,对此我们不能小觑。

  (稿源:红网)

  (作者:徐云鹏)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