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诗里文中读“年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2日09:50 大江网-江西日报

  记得散文家钟敬文在《岁尾年头随笔》中,这样诠释文人的年节情结:大自然本身并没有什么年岁的区分,它不过遵循着一种法则在不息地运行。人类本着他的生活需要和认识能力,去给予它以一定的段落标志,既然有了这种标志,它就要与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发生许多关涉。民族学告诉我们,各种文化程度不同的民族,对于年节大都有隆重的表现。而文人是敏感的,对于一年末夜这个重要标志,不免有他的一番感慨……

  的确如此。过年,不止是一个岁时节日,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人们用诗用文歌之咏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

  日童日童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七言绝句,大人小孩耳熟能详;在《红楼梦》五十三、五十四回中,曹雪芹对过年情景的描摹总是让人身临其境;我们在中学读过的鲁迅笔下的过年,让人记忆犹新……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心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这是陆游在《新年》中描写民间迎接春节时喜气洋洋的气氛。热闹的春节来了,诗人也仿佛童心未泯,生命似乎年轻了许多。一次过年,唐代诗人白居易正跋涉在旅途之中,客居之感、劳顿之苦、漂浮之累、寂寞之深、思乡之痛、还乡之愿、团圆之盼……一起涌上心头,于是他在《客中守岁诗》中云:“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据说,“苦吟”诗人贾岛每年除夕守岁时,便把一年来所作之诗放在案几之上,祭以酒肉,焚以香火,作为对一年劳作的总结。这种非常个人化的拜年方式,表达的是对年节和诗艺的同样的敬畏之心。

  这是年节这个客体作用于文人的心灵所产生的结果。其实,文人更看重的还是年节本身。年味、年俗、年文化,在他们的文化心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他还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说的就是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的送灶习俗。丰子恺的散文《过年》、钟敬文的散文《岁尾年头随笔》都写了自己的故乡办年酒,做年糕,烧祭品,祭年菩萨,拜祖宗,买年画、春联、春纸、神像,看戏法,接财神等过年时的繁华气象。

  冯骥才说“年味是文化的丰美”。的确,让我们过回那种有年味的春节。(袁跃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