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增城正果镇有个以狗为图腾的畲族村 奉犬为宗 习俗渐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2日10:35 南方都市报

  春福

  民俗闹春2006

  群山巍峨,林木苍绿,桃花盛放,溪涧淙淙,鸟儿啁啾。罗浮山西麓的深山坳里,有一个少数民族村,这就是位于增城正果镇兰溪的畲族村,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在畲族的古老传说中,畲族人的始祖是犬,春节里要祭拜始祖。值狗年春节,农历大年初二,记者探访这大山里的畲族村。

  大年初一瞻仰祖图

  一条盘桓约10公里长的平整水泥路,连接着正果镇热闹的墟市和大山里的畲族村。晌午时分,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刚进村口,八幅崭新的大彩图竖立在村道两侧。这彩图连缀起来,讲述的就是“狗头王”传说的《畲族祖图》。

  有记载说,增城的畲族是从潮州凤凰山迁徙而来,他们自称“山哈”,意即住在山里的客户。畲族人在这深山林中,耕种劳作,繁衍栖息,在此居住已有近千年历史。而今的畲族村,分为吓水、通坑、榕树三个合作社,整个村的人口并不多,只有68户人家、300余人。

  黑瓦屋顶、黄土墙的老屋,和钢筋水泥的新房并立。几位村民在村口闲聊,不时有家犬窜出来,兀自打闹一番。不知从哪间屋子,隐约传出打麻将的声音。

  正午的吓水,分外的静谧。门上喜庆的大红对联和庭院前散落的鞭炮纸屑,才透露出一点年味。

  “你们来晚了一天,昨天才热闹些。”74岁的雷李带主动走过来和我们搭讪。说着,雷伯领我们去了村里的祠堂。

  这是一间简陋的祠堂。过年前,正面外墙刚刷上白灰,盖住黄土底色。祠堂空荡荡的,正厅前供奉着盘来雷祖始神位。

  雷伯说,农历大年初一一大早,村里的男女老少,便带着供品,聚集在祠堂烧香祭拜,大放鞭炮。在这一天,一幅约6米长的《畲族祖图》郑重张挂在祠堂里,让村民们瞻仰。过了农历大年初一,这幅祖图又收藏在村委会。

  畲族村书记来光荣告诉记者,这幅《畲族祖图》原件以绢布彩绘,保存了近千年,现被档案馆收藏,村里展示的是复制件。过去,怕外族欺负,畲民不敢把祖图拿出来张扬。只有在大年初一这天,才把祖图摊开,放在祠堂的地上向村民展示,老人家向年轻人讲始祖的“威水史”和本族的起源。

  畲族传统习俗渐逝

  在畲族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传说哪家的狗寿命最长,就会给这家人带来好运。大人还会教育小孩,不能打狗。

  雷伯告诉我们,以前,畲族人养狗,不吃狗肉。现在有些年轻人受外头的影响,破了这个忌,但老人家是坚决不吃一口狗肉的。

  在罗浮山上有一座名曰“酥醪观”的千年道观,距畲族村约十几公里。一个年轻人告诉我们,现在畲族村里一些年轻人过年时也会前往,参拜道观里的吕纯阳祖师、葛洪葛仙翁,保守传统的老人是不去的。

  改变的并非仅仅是这些细节。

  “现在村里过年,越来越淡,越来越简单了。”来光荣说。他听老人讲,以往过年时,村民还会穿上畲族的传统服饰,跳本民族的舞蹈,唱着讲述本民族历史的《高皇歌》。

  虽然畲族村里的学校给孩子们每人都发了一套畲族传统服饰,但孩子们只是在有人来视察等大活动中穿一穿;而村里会唱畲族民歌的老人,已屈指可数。

  来光荣说,现在村里的常住人口基本上是老人、小孩和妇女,轻壮男丁多出外打工。新修的水泥路,让村民们出行方便了,外面的人来村里做生意、游玩的也多了。增城政府计划在畲族村里搞生态旅游。虽然这里的村民已经有些汉化,但今后会尽力把畲族的民俗恢复起来。

  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稀释、同化,似乎不可避免。在探访中,记者发现,淳朴的畲族村民对本民族习俗的消逝,态度很淡然。

  不知道当某天只剩下村口那块“畲族村”的指示牌和《畲族祖图》,这个小山村是否还能被称做“广州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年俗故事

  狗头王的传说

  史料记载,上古时代,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来从耳朵里取出一条虫子,将其在盘中养育,竟然变成了一条龙犬。高辛皇见了大喜,赐名龙期,号称盘瓠。

  其时犬戎入侵,国家危急,高辛皇下诏求贤,谓有能斩番王首级来献者,即将第三公主嫁他为妻。龙犬知道后,即前往敌营,乘番王酒醉,将其头颅咬断,衔回献给了高辛皇。

  高辛皇因为他是狗而不想将公主嫁给他,龙期忽做人语说:“你将我放入金钟内,七天七夜,就可变为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闷饿而死,打开金钟一看,龙期的身已变成人形,尚余犬头未变,但已经无法完成变化。于是盘瓠穿上大衣,公主则戴上狗头冠以尽量接近盘瓠的形象,二人结婚后入山居住,开荒种地、植蓝染布,生下三男一女。

  少数民族年俗

  【瑶族】

  开年要看“耕作戏”

  瑶族人过春节有一项别致而风趣的活动——演“耕作戏”。大年初一,人们聚集在村寨的广场先要观看“耕作戏”。

  “耕作戏”由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的农夫,一人扮荷锄的农夫,三人载歌载舞,看完后,青年男女纵情歌舞。歌舞中,姑娘们如果看中意中人,就把自己精心绣制的花带或自己佩戴的银饰,挂在小伙子腰间,以示爱慕。

  有些地区的瑶族新婚夫妇,则在新春佳节带上礼品,到岳父家拜年,女家必须设宴招待。席间,岳父唱山歌祝愿新婚夫妇辛勤劳动,和睦相处,白头到老。

  【壮族】

  妇女井旁“汲新水”

  壮族人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则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

  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许黎娜

  图:

  孩子们在村口的《畲族祖图》前玩耍,对本民族的传说,他们知道的并不多。本报记者许黎娜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