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春晚·春节乱弹(三家村晨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3日06:10 江南时报

  这一“年”,人们依然把评论的焦点放在了春晚和赵本山上面,仿佛整个春节就剩下这些产品可添谈资了。这真是一个年味继续丧失的年代,特别是关于春晚,民间的负面评价又铺天盖地的时候,很多人感到了一种难以扭转的失落。

  春晚是在进步,这一进步体现在舞台、服饰等硬件上,所以这种进步是一种技术性的进步。然而,它没有摆脱审美疲劳,反而加深了人们的困意,我听很多人讲述,整个晚上

,我们只是在“听”春晚,很少有节目能让我们扭头。不愿多看,但又不愿关掉电视……我以为这既是春晚的困境,也是我们的困境——20多年的春晚情结自是不能马上消失,千年的春节情怀更是不能说没就没,但是,它们确实处在一种尴尬之中:关于年味的变淡我们想了很多技术性的挽救措施,但是,情形并没有明显得好转,而技术性的挽救本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今年春晚,短信的功能被进一步放大了:央视春晚给赠台大熊猫征乳名。春晚主持人没有提示短信收费、春晚过后观众常遭遇收费短信骚扰等事情日前不断发生,引起了人们的一片嘘唏声(据2月1日《北京晚报》报道)。征乳名是好事,短信只是方法之一,本来也可以办得很好,但却办出了遗憾。出现遗憾有很多教训可以分析,但我以为,透过具体事情的枝节,最应该看到,关于技术性的挽救,它的急不可待对应的是人们的普遍准备不足。

  进一步而言,单纯意义上的技术性的挽救是有缺陷的,它实际上不仅是一条腿走路,更是一种对形式主义的盲目崇拜,对此,十多年来,我们不止一次听过观察家们的批评,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相关人士更加“自信”了。关于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我问过乡间的老人,他们回答得很干脆:规矩没了。他们说,你看现在的年轻人哪有什么规矩,什么三十晚上不能米饭泡汤、什么见了老人要敬礼……全都不管了。我必须提到的背景是,在很多乡村,老人遭到儿女的冷遇甚至拒绝已经不是个别现象,礼仪的被轻视或者被抛弃更为常见。我们不妨把此间的“规矩”看作是文化传统,具体的精华与糟粕当然有必要一辨,不过,比照技术性挽救手段的应用,文化或者精神上的挽救手段不敢恭维。而问题恰恰在于,过年是过传统,春节最大的意义是文化的传播,如果“年轻人”对年的文化崇拜越来越虚弱,有关的认识越来越迷离,即便烟花越来越艳丽,声响越来越升级,酒水越来越高级,又有什么用呢?那样,我们看到的只是技术或烟灰,而不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歌曲《常回家看看》只涉及到中国人文化传统或“规矩”的“孝”的方面,就引起了那么大的共鸣,就把“信奉”此规矩的人家的年味释放得直指人心,则说明,年味只缘精神找!而精神决不是技术的堆砌。

  今年,春晚上的歌曲《吉祥三宝》又一次成为鸡肋之外的上品,更加应验了上述分析。我觉得,丢掉春晚的一切奢华,这首一家三口对答式的蒙族小曲同样会唱进人心,因为它是由人心唱出的而不是技术“唱”出的。而它表现出的中华魂更为那些炫耀性的“技术”所望尘莫及。

  1973年1月,我相信这是一个临近春节的时间,19岁的温瑞安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离那神龛尚远,尚远尚远,我们就连那儿凄寂的油灯也无法触及。”语言有些伤感,正好可以送给在失落中抚摩春节的我们:无法触及的“油灯”是不是已经远到看也看不见,使得热爱技术的人们连想都想不起来了?

  作者为本报首席编辑。

  《江南时报》(2006年02月03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