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相识思南乌江作家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3日09:22 贵州日报

  

相识思南乌江作家群

  金黔在线讯 如果说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就不仅代表思南、铜仁,还应代表贵州。也许思南的乌江作家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着力于文学乌江的推介和打造。

  文学乌江的缘起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准确说是在1983年的年三十夜,有三个踏浪

乌江的汉子在思南县文化馆的那座古老而别致的木楼上喝酒,酒酣之时,三个汉子便商议着如何给思南的文学创作找一个地域品牌,三个人不约而同地说:乌江。最后,三个人便异口同声:就把我们的文学创作定名为乌江文学。于是,乌江文学就这样诞生了。这三个踏浪乌江的汉子就是梁国赋、覃智阳、赵朝龙。

  后来又不断地有人加入这支队伍,他们是田永红、许义明、马仲星、林亚军、宁坤强、安元奎、林照文等。二十多年来,他们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饱满的创作热情,坚守寂寞,不懈进取,献身于乌江文学,终于成就了乌江文学,形成了自己的作家群体。提起思南的乌江文学和作家群,自然应该先说梁国赋、覃智阳。他们俩均系省作家协会会员,是上世纪80年代就涌现出来的乌江作家。梁国赋的作品如《门前树上鸟》,覃智阳的小说《乌江雾》、《乌江上的月亮》等,都曾在文坛上引起过良好的反响。他们的小说或刚或柔,表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乌江流域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与历史重负。从他们的作品中,无论是自然环境的烘托,氛围的营造,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都体现出粗犷豪放的气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阳刚之美。

  

相识思南乌江作家群

  梁国赋对乌江文学的贡献主要还在于他对思南作家的帮扶上。他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思南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没有谁没有光临过文化馆的那幢古老的木楼,而梁国赋对每一位来访者总是热情接待,对每一篇稿件总是认真阅读。

  2002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颁奖会上,来至乌江的两部小说集同时获奖。这两部小说集分别是赵朝龙的《蓝色乌江》与田永红的《走出峡谷的乌江》。一时间,在贵州文坛引起不小反响。

  赵朝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位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华宝石文学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省政府文艺奖获得者,迄今已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民族文学》等国内数十家报刊发表乌江系列小说、乌江系列散文、乌江系列诗歌及报告文学,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蓝色乌江》、中篇小说集《乌江上的太阳》、长篇小说《而立之年》,成为活跃于贵州文坛的“乌江作家”。赵朝龙在思南的家十分古老,条石的高台上立着一幢木房子,他常坐于此,看乌江涨落,听涛声入梦。

  从这里望去,乌江从两山夹峙的腾龙大峡谷奔涌而来,穿过思南山城,淌过白鹭洲,向着潮底奔涌而去。江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一切给了他无限的想象空间。

  赵朝龙第一次走访乌江是在1989年,历时60多天。走访之后,他便对乌江文学“铁”了心,《江岸有片高地》、《豹子沟》、《丛林》、《石头镇》、《家人三题》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他第二次走访乌江是在1995年到1996年间,前后历时5个多月。如果说第一次走访乌江是他对乌江文学“铁”了心,那么这一次行走则是他对乌江文学的升华。《蓝色乌江》、《乌江上的太阳》、《山地》、《船》等几十部中短篇小说,则是第二次走访之后诞生的作品。

  

相识思南乌江作家群

  由于赵朝龙的“固执”和对乌江文学的守护,使他成为乌江文学最坚强的守护者,正是由于他对乌江文学的固执和守护,使他找到了自己小说创作的色彩线条和命运的交响,捕捉到了乌江文学之魂,从而成就了他,让我们在中国文学地图上看到了一条活生生的风情万种的乌江。用著名评论家王干的话说:“赵朝龙让我们在中国文学地图上找到了乌江……乌江成就了赵朝龙,赵朝龙又成就了乌江。”

  田永红,省作家协会会员、省管专家,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有短篇小说集《走出峡谷的乌江》、《燃烧的乌江》,散文集《老屋》,学术论著《走进土家山寨——贵州土家族风情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复兴——土家族文化于乌江经济开发研究》等。

  田永红和赵朝龙一样,都是乌江文学的守护者,这位喝乌江水长大的土家汉子,每每说起乌江,总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言语间充溢着对乌江的一片赤子之情。

  小说集《走出狭谷的乌江》和《燃烧的乌江》是田永红多年来关注乌江取得的可喜成果。作者用“走出狭谷的乌江”作为书名,喻意深刻:乌江峡谷的传统有了对立面,一种求新求变的新思想产生了,被传统束缚了千百年的乌江人开始有了走出乌江的向往亦或是一种冲动。当我们最初感受“走出狭谷的乌江”的新思想时,必然会想到旧思想的束缚,想到新旧思想的相互较量。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我发现这种直觉是对的,而且作者把这种思想在作品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他的小说写的都是乌江边的人,关注的都是乌江人的命运。洋荷滩的山妹子,潮砥滩的石柱、宋江灵,葫芦滩的秋嫂,市场上的牛贵等,都是地地道道的山民,然而这些又恰恰是彼时彼地、此时此地真真切切的主人。

  马仲星,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政府文艺奖获得者,已出版诗集《漂泊心情》、散文小说集《黑白乐府》。

  我与马仲星是在塘头认识的,那时他在油科所工作,与许义阳、田光华等人成立了甲秀文学社,创办了《甲秀文学》。后来,他走进了思南山城,接着又走进铜仁市。尽管离开了乌江,离开了思南,但马仲星依然惦记着乌江,惦记着思南,他说,那条江和那片黄土是他的根,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诗歌切入本质的真性和直觉抒情的领域,有一定的独创性。他常常以雪莱的一句话来自勉:“我不敢妄图与我们当代最伟大的诗人们比高下,可是我也不愿追随任何人的足迹。凡是他人独创性的语言风格或诗歌手法,我一概避免摹仿。”这很能说明马仲星创作的手法、态度和创新意识。他的诗歌诗味浓郁,内涵丰富,语言优美典雅,如含露的野花,清新宜人。他在诗歌美学上回溯传统,崇尚老庄,师法自然,追求诗的自然之境的表达,达到一定程度上空灵、超然的艺术境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自然和谐。

  说起林亚军,熟悉他的人在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一个身材矮小、骨瘦如柴的身影,他说话风趣而又幽默,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省政府文艺奖,他写起戏剧和诗歌来,一点也不骨瘦如柴,特别是他的诗歌,用丰沛来作喻倒是很贴切的。他的大部分诗歌作品收录在诗集《爱在雨季》中。他的诗或大气磅礴(如《乌江啊乌江》、《中国山》),或哲思缤纷(如《寻找诗歌》、《生命之船》),或清丽婉约(如《爱在雨季》、《爱的忏悔》),或空灵清新(如《中国雪》、《红手绢》等),皆是诗人真情、真性的率真表达。阅读他的诗作,从中不难发现他坚守着纯正的诗歌立场,他用诗歌证明了抒情性才应该是真正的诗歌精神。

  宁坤强,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诗集《情满乌江》和散文集《依恋》行世。《情满乌江》是作者历尽辛苦在20年的时间里创作完成的,语言朴实精炼。作品通过土家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描写了土家族人的劳动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和道德情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家族的社会生活情况。《依恋》流露出的情真意切,清新自然,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应有的学识与气质。从他的文字中,丝毫感觉不到那所谓深不可测的“城府”,也见不到那掩藏的隐讳,而呈现出的是一个通体透明赤裸裸的心灵。长篇散文《走近欧洲》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人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种责任感,是一个文化人隐蔽在内心深处的忧患情节的外化。

  许义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词集《两如楼词笺》。他的词作语言清新流利、明白晓畅、简练工整,很少使用典故和僻字;意境优美,长于抒情并且有较高的状物写景的本领,极富韵味;他的词作还富有思致理趣,耐人回味;他善于即景宣情,托物寄意,借鲜明的形象,寓深邃的哲理。

  安元奎,省作家协会会员。他是以散文见长的乌江作家。早在青年时代他便与志同道合的文友一同发起组织了“乌江文学社”,转眼十多年过去了,社友们也已星散,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为自己心中的乌江歌唱。在他的《寻找家园》、《行吟乌江》中,作者将那穿越历史的滚滚涛声,化作浅唱低吟。

  此外如陈荣强、林照文、罗福强、黄方能、赵永康、许义阳、蒙绍华、田光华、刘俊等,他们的作品以深刻的思考,成熟的叙事,浪漫的想象,为乌江文学增添了不少的靓丽。

  苗族著名作家伍略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第一群踏浪的乌江汉子,上蹿下跳,鼓唇弄舌,摇旗呐喊,鼓捣着乌江文学,如今他们都像雨后春笋一样,茁壮成长,走出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乌江文学之路还很漫长,思南的乌江作家们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有了乌江文学奖的设立和乌江作家们的共同努力,文学乌江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编后:你如果步行在蓝色的乌江之滨思南广袤农村的土家山寨,走进那茂林修竹掩映的幢幢吊脚楼,你会寻找到这样一群人,他们饱经历史沧桑穿越岁月隧道,承载着祖先血脉,依然在这块神秘土地上耕耘收获,生息繁衍。他们被称之为土家族。

  全国土家族人口有800多万,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川边武陵山地区。思南有土家族20多万,是构成武陵山土家族的重要部分。

  时至今日,思南土家人古朴的傩文化、悠久的花灯艺术,精美的工艺品,动听的山歌,多姿多彩的风情等,无不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伴随着生产劳动所产生的“打闹歌”、“乌江号子”、“上梁歌”、“踩门歌”、“放牛歌”,狩猎活动以及伴随而产生的“八音”、“打溜子”,吹木叶、花灯戏、龙灯、狮子舞、包谷灯、金钱竿等艺术,都显示出土家人的古风习俗对生产、生活和文艺现象的强烈渗透。

  最近,为了发力打造文化大县,思南携手贵州省作家协会设立了“乌江文学奖”,从这一举措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乌江文学奖”的设立和乌江作家们的共同努力,文学乌江的春天一定会到来。一群踏浪而来的乌江汉子,将把一个“文学乌江”推向全国的文学版图。

  作者:张进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