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狗年话“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3日09:44 贵州日报

  

狗年话“狗”

  

狗年话“狗”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一种动物。早在渔猎时代,狗就成了人类的亲密伙伴。神犬——“盘瓠”甚至是部分苗族同胞虔诚崇拜的“图腾”。“狗通人性”。人们豢养狗,溺爱狗

,已成一种习俗,一种文化。

  早在石器时代,乃至第四纪的第一个“世”——更新世,就有狗的地位。当然,从生物学角度看,鬣狗、最后鬣狗,与今日的狗不同,但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应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出土鬣狗、最后鬣狗化石的文物点主要有:织金三塘化石出土点,松桃石门坎化石出土点,花溪养牛坡化石出土点,织金马家小坡化石出土点,松桃地所化石出土点,镇远牛棚洞化石出土点,南明二戈寨化石出土点,西秀鸡场化石出土点,等等。引人注目的是,在几处省级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也都出土鬣狗、最后鬣狗的骨骼化石。

  贵州山多崖壁多,为人类在岩上作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发现六枝桃花洞岩画,兴义猫猫洞岩画,安龙七星洞岩画,关岭“马马崖”岩画和牛角井岩画,开阳“画马崖”岩画,贞丰“七马图”岩画和红崖脚岩画,紫云打鼓洞岩画,长顺龙家院岩画和狮子山岩画,册亨郭家洞岩画,镇宁乐红村岩画,丹寨银子洞岩画,息烽大塘口岩画,西秀毛栗坡岩画,龙里巫山岩画等数十处。岩画上的狗,最先见于“花江岩画”上。现仍可见8个人、4匹马、1条狗、1只鸟及其他一些图像。在巫山及燕楼等地,也有发现有狗。巫山岩画赭色绘制马、狗、牛、人骑马、人牵牛等图像200多个。燕楼金山洞岩画,赭色涂绘人、马、狗等图像20余个。

  葬俗中的狗,多为殉葬明器。清镇琊珑坝汉墓,出土房屋、鸡、马、狗等模型;仁怀大渡口汉墓,出土鸡、猪、狗等模型;毕节双树湾汉墓,出土马、狗、武俑、舞俑、水塘等模型。

  民俗文物中的狗,比比皆是:蜡染上有,刺绣上有,挑花上有,织锦上有,剪纸上有,银饰上有,泥塑上有。在上述种种民族民俗文物中,狗的形象颇多变化:既有“全身像”、“半身像”等写实图像,又有“狗爪花”、“犬齿花”等极度简化的图案。有关狗的传说也很生动。苗族民间相传,先人被迫迁徙,撵得鸡飞狗跳,过河时什么都丢了,全靠狗尾巴夹带谷种,才得以在新的地方生存下来。又说,一位苗族老汉带狗上山打猎,猎狗突然失踪了,待猎狗回来,尾巴上沾有浮萍,老汉据此找到了大片良田沃土。从此以后,放下猎枪,扶起犁耙,躬耕自食。这个民间传说,生动反映苗族社会从狩猎时代到农耕时代的历史性转变。

  “狗通人性”,这是共识。某些地方,某些场合,狗与人享有同等待遇。如在围猎中,为捕获猎物立下头功的狗,与人一样分得一份猎物。在某些民族、某些支系中,狗被视为崇拜对象。当然,具有图腾意义的狗不是一般的狗,而是神犬——“盘瓠”。武陵山区田姓苗族村民,至今仍保留不吃狗肉的古老习俗。

  既然人离不开狗,那么,人们在修建住房时,不能不考虑狗的需要。贵州民族建筑,大多因地制宜,依山就势修成吊脚楼。人住楼上,畜关楼下。而看家护院的狗,自然与人一起,同住楼上。侗族村寨的吊脚楼,层层出挑,“占天不占地”。楼上安装栏板,特意留下“狗洞”,便于看家狗伸头眺望。居住在安顺、平坝一带的“屯堡人”,多建石头房。不仅“朝门”留有狗洞供狗进出,垂花门上也留有供狗伸头眺望的圆洞,这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山屯古建筑群表现得特别突出。云山屯的民居建筑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军事特色,即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盛产之石头奠基、石块砌墙、石板盖顶,且隐蔽留有枪眼,有的还建造碉楼。屯堡人将“徽派建筑”文化带上贵州高原,营造四合院,巧建垂花门,精雕石柱础,细刻木窗花。因受经济及地理条件限制,规模较小,有的也欠规整,但其建筑形制及工艺,同“徽派建筑”别无二致。不同的是,垂花门上留有“狗洞”。作者:吴正光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