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品剧”不看也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00:02 红网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可谓今年最惹人注目的贺岁电视剧——18位小品大腕强强联手,连央视的春节黄金档都给它腾出了位子。但该剧播出后,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反响,不少观众毫不留情地评论:“烂!俗!”(2006年2月2日 新华网)

  “小品剧”这个概念不是笔者生造的,而是媒体中新近出现的。笔者理解,这个概念有两个要义:其一,题材是喜剧化的,一直也叫喜剧嘛。其二,主要演员都是靠演小品成

名的笑星。近年来,“小品剧”大出风头,竟然抢占了央视一套的黄金时段,因而也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人们在看了一段时间之后,越来越感觉很不是那么回事儿。所以,“小品剧”的收视率开始走低。

  “小品剧”为什么不讨好呢?换个说法,许多人为什么不再看“小品剧”了呢?笔者思之,有策划和编剧方面的原因,有表演方面的原因,也有炒作方面的原因。

  从策划、编剧方面来说,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观众收视心理研究。只要对观众收视心理稍加研究就会发现,人们看小品和看电视剧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看小品,人们图的是逗乐、开心,就像看漫画一样,看的时候就知道这是极度夸张的、是十分荒诞的,但观众全然不在意这些,只是求乐,搞笑就好,开心就好。看电视剧则完全不同,人们关注的是人物的命运,在意的是情节的逼真,就像看油画一样,看的时候不以为这是“人造”的,而以为是“天然”的。尽管是剧作家编的人物、编的故事,但观众进入剧情之后,全然当作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二者对比,不难看出,套用小品的策划思路、编剧手法创作“小品剧”,不符合人们收视电视剧的心理预期。偶尔一部“出世”,让大家尝尝鲜倒还可以,没头没脑地弄个没完,人们就感觉腻了。

  从表演方面来说,笑星演电视剧有两个最大的不利因素:一是太眼熟,不要说小品界里超级人物赵本山、宋丹丹等,就是次之的潘长江、蔡明等也是眼熟得很,人们看他们的电视剧,总感觉是在看演员表演,不能进入情节。二是包括赵本山在内的多数小品演员都是本色演员,演谁都那样儿。他们和唐国强等角色演员无法相比,唐国强演诸葛亮就是诸葛亮,演雍正就是雍正;而赵本山演刘老根是赵本山,演马大帅还是赵本山,这是观众难以进入剧情的重要因素。

  从炒作方面来说,播出前吵得过了头,提高了观众的收视预期,可是到了播出时一看,观众大失所望,于是纷纷“换频道”。要知道,一般城市的有线电视网都有三五十个频道的节目,好电视剧多的是,你的东西观众稍不如意,就算玩儿完。

  “小品剧”还能走多远,能否走出误区,笔者不敢断言,敢说的是,搞“小品剧”的人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了。

  (稿源:红网)

  (作者:罗天柱)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