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剪纸之家:只教学生不收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01:15 北京晨报

  摈弃名利心态 传承文化遗产

  过年贴春联、糊窗花在今天已经很难说清到底是时尚还是怀旧,反正图的就是个喜庆。在北京有这样一个专以剪纸为生的家庭:妈妈曾多次获国内外剪纸大赛大奖,先后举办个人展并出版个人剪纸专辑,就连家中最小的儿子也已有作品参展获奖了。昨天,记者在中华世纪坛“2006年中国民俗展”上见到了这一家的5幅剪纸作品。

  记者面前的剪纸作品名为《喜气洋洋万事如意》,喜鹊、羊、柿子和如意构成了画面主体,线条流畅细密,1.5厘米的毛穗儿却只有1毫米宽,足见功夫的精湛。“想学剪纸艺术的人虽然不多,但我们基本不收徒弟,仅仅教学生。”这话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今年24岁的王磊(如图)是这个剪纸世家中最小的传人。他拿起剪刀也只有短短6年时间,“毕竟是男孩,以前总不愿意弄这些女孩儿的玩意儿。”但拿起剪刀这么一剪,竟剪得出奇的好!毕竟从小看姥姥、妈妈和姐姐剪了不知多少,耳濡目染也算无师自通。王磊的妈妈就是著名剪纸艺术家孙二林,按他的话说,妈妈“随便一幅作品就值两三千块钱”。

  刚从老家内蒙古来北京的那段时间,王磊干得并不顺利。没人管着自己,又能出名挣大钱,王磊坦承这就是他决心从事剪纸的最初动机。但进了这一行后,妈妈的“纠偏”和指点让他渐渐放弃了急功近利的念头,剪小圆窟窿和细碎的纸毛儿成了他的基本功课,一剪就是几年。和他抱有同样动机的人不在少数——“您上电视时,把我们家孩子也带上!”送孩子来跟孙二林学剪纸的人很多,但说的大都是同一句话。王磊唯一的小师姐在学了几年剪纸后,终于转而改学工笔画,这更让一家人达成共识:抱着出名挣大钱的目的来学剪纸,不仅学不到精髓,反而耽误时间。如今,孙二林只教学生,不再收徒弟。目前他们还在几所小学教剪纸课,并在大学开设了普及讲座。他们认为这也是传播剪纸艺术的一种有效途径。

  “现在市场虽然有点下坡,但艺术是在上坡。”王磊告诉记者,团花(剪纸的一种创作类型)外地人买得最多,有不少还是特意托朋友到北京买来捎回去,另外,外国朋友也很喜欢。但北京人“认”的不多,动辄四五十元钱的作品受到一两元钱的地摊窗花的强烈冲击。不过他认为,诸多困难正说明这门艺术处在艰难爬坡阶段,政府投资挽救非物质遗产也让他对未来信心十足。“在北京剪纸圈内,只有我们一家专靠剪纸吃饭!”王磊骄傲地告诉记者,他们准备成立公司,专走礼品剪纸的路子。

  晨报记者 姜葳 王磊供图

  

剪纸之家:只教学生不收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