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抒写时代的画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09:08 红网-湖南日报

  

抒写时代的画卷

  龙山县农车乡一农家餐馆火堂上, 顾客在品评腊味。易长松 摄

  

抒写时代的画卷

  保靖县葫芦镇大岩村在进行夫妻互背比赛。向万银 摄

  

抒写时代的画卷

  零陵各社区组成的民俗龙狮表演队在安康广场舞龙耍狮。陶旭日 胡明高 摄

  

抒写时代的画卷

  沅陵县七甲坪镇96岁的丁惊蛰用孙子的手机给在外地打工的重孙打电话问候。丁勇 摄

  

抒写时代的画卷

  凤凰古城的居民在贴春联。 张顺心 摄

  本报记者 朱永华

  上个世纪20年代,对民族和国家怀着殷切期盼的诗人徐志摩有感而发:中国十分之八九的农民,生活简单,脑的简单,感情的简单,意识的粗浅,几乎使他们形成一种仅仅有生物作用的人类。

  21世纪之初,党和政府把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工程纳入自己的施政方略:要把拥有近十亿之众的中国农民进行头脑的改造、智识的提高、精神的丰沛,要让他们成为新型的农村劳动者。

  处于中国版图中部的湖南,正在实践着这种宏伟的构思。从湘水之滨到五岭山下;从汉家庭院到苗家山寨,一场政府主导的农村文化建设在三湘大地风生水起。

  ■世纪忧思

  朱太炳,双峰县走马街镇下白杨村的一个普通村民,在众多的离家打工一族之外,他属于少数的“留守者”。按照他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清早起来,打扫庭院,在自家菜园子和责任田里转一转,碰到熟人扯一下谈,老婆吆喝吃饭就回家了。晚上,家里几个守着电视机打发几个小时,然后就准备上床睡觉了。“现在田地里花的时间不需很多,也难得有什么新鲜玩意,就这么过吧!”

  朱太炳的一天就是我省农村绝大多数农民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精神生活的贫乏、健康文化的不足、对进一步发展的信息和知识的欠缺是目前广大农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几年全省各地的宣传文化部门负责人在他们的调查报告或者工作报告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个问题:随着农民收入增加,物质生活基本步入“小康”,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成为农民一种现实的愿望。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显得单调而贫乏。农村文化生活整体上“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有些地方甚至有这样的戏语:“早上听鸡叫,白天听牛叫,晚上听狗叫”。

  毋庸讳言,在20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基于国情,我们把主要精力用在经济建设上,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但是,当时光走过又一个轮回,人们的脚步迈入一个新的世纪之际,问题凸现出来———

  农村与城市存在巨大的文化落差。在县城,文化馆、图书馆逐步达标,博物馆陆续出现,广场文化异彩纷呈,而农村却依然如故,风清水淡。一项调查显示:现在90%的农民只有电视看,99%的农民不知道“上网”的概念,经常有机会读书看报的只有1%。农村文化设施、文化队伍令人惊忧:一些乡镇原有文化设施移作他用或废弃情况严重,相当多的县区图书馆仅能保住职工的基本工资,图书馆常年购书经费只有二三万元,订完报刊后所剩无几。2005年全省有10个县级图书馆无任何购书经费。自治州的270位文化专干中有94人拿的是差额工资,高的才500元,少的只有300多元。目前,农村电影放映机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配备的16毫米的放映机,放映的影片多为过时的旧片,新片、大片十分罕见。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严重不足。面向农村的“三农”读物只占全部出版物的0.22%。而且有些出版物本子厚,定价高,农民买不起。尤其让人忧虑的是,变得“有闲”了的农民在健康优秀文化难以接触的情况下,就会被低级趣味或者贻害无穷的文化“拉下水”。一些地方打牌赌博、买码成风,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一些地方因为文化环境的恶劣还滋生危及社会稳定的因素。

  西方学者马斯洛对人的需求进行梯级排列: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后面的3个层次都涉及到文化。说明人在本性上存在对文化的渴求。

  中国古代哲人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只脚迈进小康之门的中国农民对自己的文化需求表露出焦灼和期盼。

  一些关注国家前途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如果没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长久的。没有文化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农村文化建设上不去,势必影响到农村的发展进步,影响到农民观念的转变、素质的提升,给国人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设置障碍。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不止一次指出:我们的文化不能只是“精英文化”、“白领文化”,“以人为本”不能只是以城里人为本,以有钱人为本,要想方设法把农村的文化搞上去。

  ■“新民”工程

  2006年1月10日,从省会长沙出发,7支由省直部门单位组成的庞大车队开赴全省各地,他们在农村的集市、操场、甚至农闲的田地里摆开“场子”———医生给农民现场看病,理论政策专家为农民宣讲政策,科技工作者为农民介绍致富良策,文艺团体则为农民奉献他们难得一见的舞台节目。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没有距离,完全免费,村村寨寨的乡亲们四面涌来,“如饮甘泉”。

  这就是在我省影响日深的“五下乡”活动,它正是湖南落实中央精神,大规模启动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活动。2001年和2002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在岳阳和株洲召开全省农村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进行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在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文化面貌,要让几千万农民成为占有优秀文化的新一代农民。

  随着决策思想的形成,沿着“送”与“建”两条路线,一系列重大举措相继出台。

  送———为农民送理论、送法律政策、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计生,把“五下乡”活动作为向农民输送文化的一条主要渠道。为了硬化这条渠道,省委省政府把“五下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要求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省“三农”工作的总体安排,纳入加强党的建设、转变干部作风的工作部署。一声号令,应者云集,“五下乡”活动迅速在全省各地铺开。据统计,从2004年10月至今,全省送理论、法律政策下乡8000余次,发送普法资料近800万册;送图书下乡1000万册,建村级文体活动室9200个,送戏下乡62700场,送电影下乡15万多场,文化工作者下乡17万人次;送科技资料1000万余份,举办培训班34000次,培训农民540万名。而此次2006年春节期间全省各市州、各县市组织的“五下乡”慰问活动将达2800场左右,创下历史新高。

  为了让“送文化”形成良好的机制,我省创造性地实行“政府买单、农民看戏”。这项活动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回应。如近几年,长沙市每年财政用于买戏买电影的经费达230万元。近两年,长沙市市直3个剧团下乡演出共计1500多场,是过去10年的总和。剧团还在农村进行文化辅导和培训,播下了文化的种子。农民群众自发给剧团和电影队送来了37面锦旗,写来了上百封感谢信。即便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邵阳,每一个乡镇一年可以上演2场“政府买单”的戏剧。

  建———建文化基础设施、建文化传播网络。我省不少剧团,已拥有一辆配置特别的大型卡车,它不是用来载货,而是一个活动的舞台,打开车厢的“四壁”,就可以表演。因为有了这样的“流动舞台车”,专业剧团就可以机动作战,进入到偏僻的农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大大提高了剧团的服务功能。从2001年开始,我省已经陆续有几十个专业剧团配备了这样的“流动舞台车”,他们活跃在乡村,为农民送去可口的精神食粮,成为一道道别具魅力的文化风景。到2007年,全省所有县以上剧团,都将拥有1台由省里统一配送的流动舞台车,服务农村文化的功能将大为提升。

  近几年,我省在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可以说是突飞猛进。2003年,我省启动“基层文化扶持工程”,省委宣传部拿出事业建设费的50%,资助建设基层农村的文化站、剧团、图书馆、电影队。2004年开始重点攻关,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实施“湘西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工程”,计划5年内投入8000万元扶持湘西地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

  此外,建图书发行网点,建报刊站、报刊亭、报刊栏,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县级文化活动中心、县级剧团、乡镇文化站,还有利用数字技术的“信息共享工程”。目前已初见成效:2004年启动“万村报栏工程”以来,已有60%的村建起了报栏,“信息共享工程”网点建设初具雏形。

  省文化厅厅长金则恭说:这样的力度在湖南是史无前例的,充分显示了领导层的决心和魄力。

  ■“植根”之旅

  常德的草坪镇是常德市近郊的一个乡镇。如今,这里是一个远近闻名、名副其实的“戏窝子”。全镇有农民自己组织的演出团体11个,每一个演出团体有非常灵活的经营模式适应农村文化市场。其中的草坪剧团只有12名演职人员,他们的节目形式多样,语言生动活泼,乡土味十足。这些剧团在乡里“摆场子”时,还针对农村的老人,特地安排戏曲节目,掺进地方的渔鼓和地花鼓,在表演中注意群众的参与,经常临场发挥,一场演出结束后,观众笑声一片,余兴未尽。全镇的11个演出团体,每年为农民演出2000多场,演出范围辐射到了周边的安乡县、澧县、桃源县、汉寿县等地。

  像草坪镇这样,由农民自己表演、自己组织、甚至自己创作的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已成为我省农村近年来崛起的一种新现象。衡阳市衡东县的残疾农民晏玉滨利用自己的房子成立了一个“玉滨书馆”,藏书12000多册,一年接待读者50000多人。长沙市望城县“剪纸世家”秦石蛟私人创建“华夏剪纸博物馆”,收集整理剪纸实物资料,以代代相传、永久收藏的方式抢救民间剪纸艺术遗产,馆藏作品15000件,4年来接待中外观众6000多人。去年,辰溪县寺前镇寺前村在镇上组织了一个20人的秧歌队,活动刚开始,便吸引了邻近村的农民参加。在当地政府的鼓励扶持下,现在这个镇以农民为主体的腰鼓队和乐队就有10多支,总人数常年稳定在200人左右。全县目前自发组织的民间辰河高腔、阳戏剧团有20余支。农民主动参与文化活动已成为时尚。

  2004年7月,文化部组织的专家调查组来到湖南。他们惊喜地注意到了湖南农村农民自办文化的现象。他们与湖南的文化部门负责人谈到:农民群体中有着从事文化活动的巨大潜力,在积极引导、支持培植下,农民本身就可以成为一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其实,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湖南已经着手策划、引领着一次培植农村文化的“植根之旅”:把文化建设导向农民主体、导向制度创新上。

  怀化市一项问卷调查显示:48%的农民喜欢民间文化,46%的农民喜欢看戏,舞龙、舞狮、霸王鞭、阳戏、民间杂耍等深植民间的文化活动最受农民欢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基于这一点,我省通过扶植、鼓励,一大批“文化屋场”、“文化大户”,各种农民自办的文化实体纷纷涌现,120个“群众文化艺术之乡”应运而生,它们如星星之火,散布在广袤的田野,燃起了一片农村文化的光芒。

  当今世界,文化观念、文化样式、文化投资方式都在不断变化,民间的、业余的、体制外的文化力量处在勃兴之中。我省现在开始了对传统文化体制进行变革的进程,对国有单位挖潜增效、对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引导农村文化走上一条新的希望之路。今天,一些新型的办文化的模式呈现出无限活力:文企联姻,借企业之力,为文艺团体“活血”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政策鼓励下,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文化市场的热情越来越高。“政府买单、农民看戏”是我省对文化行业实行制度改革、服务农村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一位文化官员解释:“政府买单、农民看戏”的实质就是把“养人”转化为“养事业”,通过政府采购,把城市中“过剩”的文化资源盘活,填补农村的文化缺口。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不仅让农民尝到了精神生活的“实惠”,也让文艺工作者“艺术回春”。沅江市艺术团团长深有感触:在率团下乡演出的过程中,每次受到农民自酿谷酒的盛情款待,每次扶醉而归,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省文化厅厅长金则恭说:我省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服务体系、保障机制日渐完善,最近,中央又正式出台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政策。这一系列的变革必然加速农村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湖南,从来是一片文化的热土。农村,是希望的田野;农村,也是文化的广阔天地。把文化建设的目光投向农村,是高屋建瓴的决策者对历史走向的准确判断,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治国方略的重要一环。新农村,新文化,我们已经看到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的一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