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入乡不随俗 包饺子过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09:38 南方都市报

  入乡不随俗包饺子过年

  上百万外地人留守广州过年,他们把家乡年俗带到了异乡

  春福

  民俗闹春200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对于能回家的人来说,是种幸福;而对于不能按时回家的人来说,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

  在广州,每年都有上百万外地人不能回去,他们或是在广州定了居,成了“准广州人”,或是在广州闯荡,由于工作等原因不能回去。这一群人中,有的把广州当成了自己的新家,在花市中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份异乡年味;有的虽是逛着花市,想着的却是千里之外的老家。有时候,家乡的一点点年俗、一点点记忆,就能在春节这个特别的假日里,催落异乡人的眼泪。

  记者日前找到了几位普通的广州留守者,听他们讲述他们家乡、他们在广州过年的故事。

  荆门任女士来穗20年每年都包饺子

  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可住在黄埔区的任女士一家来广州都快20年了,依旧坚持着“入乡不随俗”,还保持着北方传统的过年习俗。不过,他们的女儿罗小姐由于从小在广州长大,过年的习俗却已与本地人无异。

  罗小姐现在在珠海读大学,两岁时随父母从湖北荆门来到广州定居,自称湖北人在广州的“第二代移民”。在与记者的接触中,罗小姐俨然已成了老广,爱逛花市爱吃广式美食。可罗小姐的父母就不一样了,他们每年的年夜饭还是要坚持吃饺子。罗小姐戏称之为“南北合璧”。

  “大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包饺子,才有过年的味道!”虽然除夕夜有很多家庭上酒楼吃年夜饭,但任女士却是不嫌麻烦地忙着包她的饺子。她还会在几个饺子里放进硬币、几个饺子里用糖馅。如果吃到硬币饺子,这一年就会挣大钱,“吃到糖饺子呢,一年到头都会甜甜蜜蜜。”

  女儿罗小姐表示,她非常理解父母亲对远在千里之外湖北老家的那份情感,尤其是过年时,她也常以湖北人自居,依着父母,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过充满着浓郁家乡味道的年。

  湖北熊女士日子红火接父母来团圆

  因为不想被淹没在春运大军的拥挤、混乱中,熊女士一家今年继续选择留在广州过年,这已经是熊女士到广州工作后的第11个春节了。

  “在广州过年已成了习惯,几乎是驾轻就熟了。”熊女士一家每年都会在大扫除之后,去花市逛一逛,去超市大采购一番。虽然在广州亲友不多,但每个春节的团年饭也都会凑齐一桌热热闹闹大吃一顿,晚上在小区里放几串在士多里淘到的花炮。没有应酬饭局时,熊女士喜欢拉着丈夫、儿子去爬爬山、打场羽毛球,“尽量把年过得有意思一点儿,也尽量多想出点好主意来。”

  由于今年熊女士父母来广州帮他们接送儿子上小学,所以今年的春节是他们五个人一起过的,“上一次父母在广州过春节还是儿子刚出生那年,现在儿子已经7岁半了。”加上今年是母亲60岁和父亲65岁的“整寿”,熊女士说,这个春节对她而言特别有意义,也特温馨。

  除夕那天,熊女士手捧一本《过年地方菜》,指挥着做律师工作的老公切菜、杀鱼、煮汤、拼盘,一气呵成。熊父也做了一道湖北菜珍珠元子,熊母帮手收拾盘碟,从10点开始忙到下午1点,六道色香味俱佳的大菜和一个靓汤顺利出炉。当一家五口团坐在餐桌前,熊女士还赶忙拿出摄像头拍下这一瞬间,准备发给远在湖北的公婆看看。

  熊女士还告诉记者,今年的春节,她感觉特别幸福、满足:存折上的存款增加了一位数,老公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儿子活泼可爱,父母身体健康,“人生在世,于此足矣”!

  东北于先生除夕“封门”中午吃团圆饭

  于先生(网名四哥)来广州已有四个年头了,今年是他在广州过的第二个年。这个来自东北辽宁的大小伙子,虽有女友陪在身边,但还是不停念叨着家里的那份年味儿。“还好,女友也是北方人,和我一样喜欢吃东北的大馅饺子。”

  据于先生介绍,他们老家一般从腊月初八开始“过年”,算是整个春节的准备阶段。家家户户要杀猪,要做腌肉、灌血肠、做皮冻、跑油(做麻花、年糕时用)等。到了腊月二十三的时候,家家就要开始着手打扫房子了,写对联,买鞭炮,做灯笼。

  一切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除夕那天,所有外地的亲人都要在中午之前回到老家,因为各家要“封门”,在中午时吃团圆饭。吃完饭后,下午就开始贴对联、挂灯笼。到了傍晚,各家都会去先人的坟墓上“迎神”,迎回家后在大门口放上一根长棍子,是给神们拴马用的,所以又叫“拴马棍”。这样,除夕夜前的准备工作就基本上做好了。到晚上12点,俗称“发纸”,各家的鞭炮声在这个时候达到最高潮,随后要吃饺子、吃鱼,寓意来年走好运、富贵有余。

  在大年初一早上7点左右,家家户户开始串门拜年,这一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过年好”,走在大街上,不管认识不认识的,都点个头,道个好。

  于先生说,比起东北老家的过年气氛,广州明显不一样,虽有花市等可逛,但还是不比家里的热闹好玩。“要不是工作紧加上手头紧张,早就带着女朋友回去给老娘拜年了!”

  江西何老师最是难忘家乡的糯米酒

  过年了,来广州1年、在番禺一所中学教物理的何老师,还依然眷恋着小时候在老家江西过年的情景,虽然遥远,但依然清晰。

  何老师介绍,在老家,农历腊月二十二就开始走亲戚,在街道公路或乡间小道,可以看到走亲戚的三三两两的人群挎着小竹篮,里面有外婆爱吃的小饼糕点,那糕点上面必定粘有吉祥的红纸,还有糖果花生之类的,鸡和鱼肯定不能少。每年一定要去的亲戚是外婆家及舅舅、姑妈家。

  眼看着除夕快到了,大人们就开始磨年豆腐、炸糯米果,而糯米酒,大约提前半个月就弄好了。此时,小孩的任务就是往灶里添柴火,把灶火烧得旺旺的,灶火把孩子们的小脸映得通红,熊熊灶火中还映有孩子们的新年企盼——穿新衣服、吃大鱼大肉、放鞭炮、拿压岁钱、到山上尽情撒欢。

  人近中年,从教18载后至广州,何老师对羊城的花市也有几分喜爱。何老师认为,花市虽短暂,但和所有赏花的人一样,他也希望花能永远开下去,希望把此时此刻停留得长些、再长些。

  春节民俗

  初六求顺扔穷鬼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穷鬼,又称“穷子”。有传说穷神是姜子牙的妻子,人们为了防止春节期间穷鬼进家,门上挂红挂盏可以防她。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初七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始重之。汉东方朔《占书》云: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

  广州人俗称人日为“众人生日”。过去这天早饭时,人们要吃七种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葱、大蒜等)制成的“七宝羹”和“董天饼”(在露天中煎成)等。人们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挂在屏风或帐子上。妇女将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鬓发上,既讲吉利,又是一种装饰。

  民国以前,人日这天青年男女结伴到郊外游玩,选“人日皇后”,中选者主持一天的活动。年长者则登上观音山(今越秀山)或白云山饮酒、吟诗作赋;女的去神庙参神,男的到花地(今荔湾区)赏花或拜黄大仙庙。

  统筹:本报记者邹高翔

  采写:本报记者单小亮

  图:

  包饺子是北方人过年的习俗,不少人将这一习俗带到了广州。IC供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