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身边的许多不如意,悄悄在改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06:55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本报记者邓少华

  曾经因为“三车”满街跑,交通混乱不堪;

  曾经因为房地产价格飞涨,百姓望“楼”兴叹;

  曾经因为审批环节繁多,办事费尽周折;

  曾经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常常无功而返……

  这一切的不如意,如今在悄悄地改变。

  出租车司机王师傅深有体会地说,过去各种车辆混行,开车提心吊胆,“三车”整治后交通秩序好多了。而更令他高兴的是,许多外地乘客坐上车后,对宁波常常赞不绝口:政府办事效率高、城市环境好、市民文明素质高。的确,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让我们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迷人。

  数字和荣誉见证着2005年宁波的变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准不断提高,荣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新增就业岗位13万余个,近7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5%左右,被评为全国最容易就业的城市;全市支出帮扶资金2.42亿元,帮扶困难群众7.9万人次,涌现了市民救助罗南英等感人故事,被誉为“爱心城市”;深入实施“安居工程”,改造非成套房25.7万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房44.5万平方米,房价涨幅回归理性,获得了中国最佳人居范例奖……

  收获的还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善、市民满意度的提高,还有在“解难创优”中形成的为民办实事机制。如在“三车”整治的实践中成功探索出“市里决策、区里实施、部门支持、群众得益”的机制。

  改变,来自于市委、市政府的“解难创优”决策;改变,来自于全市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为民办实事。

  关注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我市经济飞速发展,GDP连续10多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人均GDP早已超过3000美元,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城乡贫富差距拉大等矛盾。如何把握好“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市委、市政府把关注民生作为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状况,这样既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使社会的各个群体和谐相处,又能有效地促进效率提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前些年,市委、市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改革抓开放促发展的同时,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为民办实事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群众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起步迟、基础差、历史欠账多、财政投入资金有限,导致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问题仍较为突出。

  “高度关注民生,从群众需求出发,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紧紧抓住绝大多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从前年夏天开始,市委、市政府着力研究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酝酿,最终确定了努力解决就业难、住房难、就医难、出行难问题,着力优化就学环境、人居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八方面的实际问题。

  2004年12月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大会,发出“解难创优”动员令,并提出了3年工作目标。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多次听取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强调,“解难创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落脚点,要尊重民意,依靠群众,实事实办,注重实效,建立长效机制。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先后到象山、宁海、奉化等地现场办公推进“解难创优”,并多次深入基层进行专题调研落实相关改革举措,还在缓解“就医难”和“出行难”大会上亲自进行动员。他要求,做一件成一件,办一件让群众得益一件、满意一件,努力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市委、市政府作出“解难创优”决策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本报和中国宁波网推出的“解难创优”互动对话中,先后有10万人次的网民参与,并积极献计献策。一位市民说:“‘解四难创四优’集中了我们群众最关心的热点,反映了群众最直接的呼声,代表了群众最现实的利益,事事关乎百姓,件件牵动民心,从中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务实为民作风。”市委、市政府把在“解难创优”为民办实事上取得新突破作为2005年三大重点工作之一。

  公开承诺,齐心协力办实事

  从2004年12月一直到2005年年初,市级有关部门和11个县(市)区主要负责人,通过《宁波日报》对“解难创优”工作目标和措施作出了公开承诺。

  一诺值千金。从制定目标到具体落实,全市上下都把“解难创优”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措施一个接一个地出台。

  在缓解“就业和社会保障难”上,《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岗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去年年初以市委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市委农办等部门又制订了6个配套文件,去年共投入农民培训专项资金6800万元。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抓紧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改进就业管理服务手段,开展专场招聘、专窗受理、专线服务的帮困就业“三专”服务和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市民政局、总工会、慈善总会纷纷开展“爱心帮扶”行动。

  在缓解“就医难”上,市里出台了《关于加大卫生投入、创新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市卫生改革和发展大会,明确今后3年新增5亿元专项资金,规划建设全市十大医疗基础设施工程,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卫生部门同时在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幅度、加大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障等方面均制订了新举措。

  在缓解“住房难”上,市里出台了《关于完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的若干意见》,构筑以商品住房为主体、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城镇住房供应保障框架,形成“区别对待、分类供应”新机制。市建委、国土、规划等部门共同努力,做好土地供应,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当年建成交付经济适用房44.5万平方米。一系列的举措,有力地控制了房价上涨幅度,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

  在缓解“出行难”上,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改善交通环境系列行动,市区联动、部门配合,困扰甬城多年的摩托车、人力三轮车、残疾人营运机动车等“三车”管理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城市形象和交通秩序有了好转。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城市交通建设四年计划,加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网络,并千方百计增加停车场供给,方便行车和停车。

  “解四难”,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创四优”,同样没有松劲。优化就学环境,推出了“十大举措”;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了生态市建设;优化服务环境,全面推进了依法行政;优化人文环境,成功跻身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当然,这些改变只是刚刚拉开序幕,离群众的需求和期望还有许多距离。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人人参与,支持建设、支持发展,合力推进“解难创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宁波将成为一个更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本报明起推出“解难创优”特别报道

  今天下午有关部门负责人与您宁波网上共话缓解“就业保障难”

  宁波日报讯(邓少华)市委、市政府作出“解难创优”决策一年多来,取得了哪些成果?市民得到了哪些实惠?各部门今年又将有哪些新打算?前不久,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对各部门推进“解难创优”工作进行了督查。本报记者追踪市民关心的问题,深入一线进行了采访。

  本报将从明天开始推出《“解难创优”一年间》特别报道,对“解难创优”八方面内容逐一进行报道。为充分了解市民的心声,本报和中国宁波网联合推出网上互动对话,请政府部门负责人现场解答市民关心的问题。从即日起,市民可登录中国宁波网(www.cnnb.com.cn)发帖提问。缓解“就业保障难”今天下午1时30分至3时缓解“住房难”明天下午1时30分至3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