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给堵车讨个说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07:55 宁夏日报

  中午12时,在银川市新华东街上班的李女士打的回到位于西门桥头的家整整走了半个小时;下午6时,同样的路,李女士却花了近一个小时才回到了家。原本不到3公里的路程,坐在她13楼的办公室就能看到的家,在上下班时,却好像远在天边。每天到这时,李女士都会感慨地说,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堵车啊!

  在银川,堵车对每个上班族来说都已经习以为常,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各主要街道

车满为患,所有的车都几乎是一步一步往前挪动。有一组数据值得我们反思:银川市每百人拥有公路23.1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0%,每万人拥有出租车70辆,全市有公交车400余辆、中巴300多辆、出租车4200多辆,每天上下班高峰期更有200多名交警遍布在城市各处执勤,这个拥有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来说排名均在前列。既然如此,我们不仅要问:为何对于这个市区人口仅为60多万的城市来说,会造成如此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呢?

  市民:出行难打车更难

  家住兴庆区解放东街的王先生说,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5元钱的出租车起价确实让银川市民享受到了实惠,可打的难却同样让人费解。在银川,每逢节假日和上下班高峰期,十分钟之内能遇到一辆空车就得谢天谢地了。而作为公共交通的公交车,却因为线路、车次和速度等原因,制约了许多市民的出行。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如果想从东门桥附近去中山北街,虽然只有不到两公里的路程,可市民所能选择的交通工具却只有出租车。因为路过东门桥的公交车只有20路车,但20路在清和街便转弯了,如果要换乘,便只有到南门坐3路车,可这样下来,除了两元的车费不说,最少也得半个小时,所以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打的,虽然多花3元钱,但时间却节省了一半多。而在市区内基本上不超过5元的出租车费让很多工薪阶层有能力选择打的,可这样也造成出租车过度集中而导致交通拥堵。

  银川市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里现在有出租车4200多辆(包括三区两县),空载率平均在40%左右。平时因为生意淡,大家都挤到兴庆区这一块来拉人,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堵车现象。而一到节假日和上下班高峰期,各地打车的人多了,出租车也自然返回到了自己的地方,市区里的出租车一下子减少了,但市区乘客的需求量在这时却明显增多,难免造成打不上车的局面。而近700辆城市公交车和中巴车,每天的载客量虽然达到20万人(次),可由于乘车时间相对集中,也无法缓解因此而造成的拥堵现象。

  交警部门:共同行动缓解交通压力

  大多数市民一遇到堵车便开始埋怨交警,认为这是他们工作不力才造成的,其实不然。银川市交警支队共有职工300多人,除去离退休等,在岗的200多名交警每天都坚持在工作一线,可这并不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办法。交警支队秩序科徐进华科长告诉记者,大银川的建设虽然让首府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行。银川现在有过街人行天桥两座,一座位于金凤区,一座在宁大门口,这两处人流量相比市区繁华地段来说就少了许多。而在银川商城和温州商城之间,新华百货和新华购物中心之间每天的人流量和车流量均是全市最多,由于没有其他的辅助设施,这两处的行人就只能横穿马路。加上新华街又建起了新华商城和建发东方红广场,每天行人和车辆抢道,这不仅是造成交通堵塞的重要原因,而且也形成了极大的事故隐患。另外,银川市现有机动车13万辆,可停车泊位却只有每百辆9个,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相比,还相差很多。没地方停车,也是造成堵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解决交通拥堵的办法,不仅需要交警部门认真负责,而且需要规划部门在城市规划中考虑交通的影响,需要运管部门加大对车辆的管理,需要政府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培养广大市民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需要从总体考虑

  大银川带动了大交通的建设,近年来,自治区及银川市委、市政府更全力以赴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条条八车道、一个个小街巷的改造,大大改善了市区交通条件。2006年还计划投资1.65亿元完成湖滨东街、宁安大街、凤凰南街等5条城市道路续建工程,投资7.3亿元开工建设万寿路、宝湖路、北塔东路、上海东路等15条道路工程,这将进一步提高银川市的交通状况,对于市民来说可谓是一个极好的消息。但对于如何尽快解决市民出行难,是否在人流密集处建设过街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建设部门说这需要计委先行立项,然后由规划部门进行规划,最后才由建设部门承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出发,不是哪一个部门说了就算的。

  堵车只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现象,却反映出市民的根本利益,反映出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到具体建设,从机动车辆的管理到交通警察的责任,从市民的基本素质到全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这个大社会的浓缩。对于市民来说,我们不能埋怨堵车是谁之过,我们只希望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本报记者 于翔 马钦麟 实习生 李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