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盛世中原春来早 和谐社会年味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09:2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盛世中原春来早 和谐社会年味浓

  

盛世中原春来早 和谐社会年味浓

  

盛世中原春来早 和谐社会年味浓

  

盛世中原春来早 和谐社会年味浓

  

盛世中原春来早 和谐社会年味浓
1.2万境外客人来豫过大年

  我省春节黄金周旅游稳中有升

  本报讯(记者王小萍)大年初一,我省迎来了首批共800多名境外游客来过年,河南旅游魅力日渐显现。今年我省春节黄金周共接待旅游者48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7.5亿元人民币,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6%和5.4%;实现综合经济效益73.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5.4%。全省未发生旅游安全事故,旅游投诉率比去年同期下降20%。

  专家分析,今年春节黄金周有以下几个特点:

  入境游客大量增多。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由于郑州至曼谷国际航线开通,郑州至汉城包机航线的开辟,带动我省入境游客大量增加。据统计,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省入境游客达1.2万人次,比去年上升20%。

  民俗游、城市近郊游、冰雪游成为主流。一是民俗文化游异常火爆,充分显示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强大生命力。今年全省民俗文化游占全省游客人数的40%左右,特别是郑州市在世纪欢乐园举办的第五届中原文化庙会暨“天下第一灯”自贡大型艺术灯会、城隍文化庙会、商城文化庙会,以及洛阳、许昌、开封、安阳、南阳、新乡、信阳、鹤壁、商丘等地组织的独具中原民间文化特色的地方戏曲、歌舞、武术、书法、剪纸等民俗表演活动,都对当地和周边客人产生了很大吸引力。二是城市旅游和近郊游成为新亮点。“郑州人新年游新区”活动开展以来,郑东新区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其中黄金周7天接待游客达15万人。三是冰雪游继续攀升。洛阳伏牛山滑雪场今年再次成为我省冬季旅游的一大热点,从大年初三至初七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达6000多人次。云台山景区推出的“冬之韵、冰之梦、雪之恋”7天共接待游客达3.27万人次。

  餐饮和购物乘势而上。黄金周期间的酒店、餐馆平均收入增幅均在平时的10%以上。集休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特色度假区业绩飘红,郑州丰乐农庄温泉度假客房入住率达到80%。省会郑州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达55%,同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据调查,郑州、洛阳、焦作市的27个大型购物商场营业额达2.3亿元,全省购物消费同比增长15%。②9

  2月4日下午,平顶山市鹰城广场上人们迎着春风,放飞五彩风筝,希冀在新的一年里能有个美好的开端。当日是狗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许多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踏春嬉戏。⑧3张鹏摄

  立春喽

  据新华社沈阳2月3日电2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乌丙安教授指出,立春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岁时节日。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形成的重要岁时节日有8个,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它们在农耕社会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据文献记载,早在周朝就有了迎接“立春”的隆重仪式: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民迎春活动。在不少地方,立春有画《春牛图》和鞭打用泥捏的“土牛”的习俗,都是提醒人们已经立春,不要误了农事。而立春这一天民间吃春饼(称为“咬春”)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唐代。除了汉族,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很重视“立春”。

  有趣的是,丙戌年正月初七是立春,腊月十七又是立春,狗年有了两个立春。另外,今年立春的“干支纪日”恰逢“甲子”。立春是一年四季之首,而“甲子”是干支组合之首,两“首”相合,也较为罕见。

  人勤春早

  新华社发

  西平县于营村日光温室里的黄瓜开花了,青翠欲滴好不醉人。2月4日这一天,虽然许多人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西平县的许多农民却开始为春耕生产忙活起来了。⑧3本报记者王天定摄

  2月4日,2006春节中原文化庙会主会场郑州森林公园里人头攒动,过节的人们沉浸在喜庆和幸福之中。庙会上,各种民间绝活、文艺、杂耍等节目丰富多彩,游园的人们目不暇接。⑧3

  本报记者陈更生摄

  2月4日,郑州世纪欢乐园的工作人员,专程到开封把“中国开封SOS儿童村”的20多名孩子,接到该园游玩看灯展,这些孩子在美丽“天使”的陪伴下,感受过山车的惊险与刺激。⑧3

  本报记者陈更生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