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起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10:03 红网-三湘都市报 | ||
作为“自由撰稿人”,肖毅彪不满足简单的赚钱养家,而是有着更高的追求,即写文章要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图木心【档案】 肖毅彪,邵阳人。16岁当兵,20岁入党,上过前线,受过伤,立过功。1986年复员 ,进省汽车制造厂,干过车工、焊工、经济民警及党委办公室的办事员。1994年下岗。下岗后,成为“自由撰稿人”,现为省作协会员。【提要】下岗,对许多人来说是生活中一道难过的坎,但是,面对下岗,肖毅彪却始终怀着一种正 常的心态,不惧怕,不沮丧,不消沉,从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出发,重新选择自己起飞的生活道路。他选择了写作,对他来说,尽管这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但他还是通过顽强的学习和写作实践不断进步。10年来,他在全国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上千篇,200多万字,并多次在各种报刊征文活动中获奖。他以自己的力量和追求实现了人生一次新的腾飞。 “选择”下岗 肖毅彪曾是省汽车制造厂党委办公室的一名办事员。1994年秋,正当厂领导准备让肖毅彪担任办公室负责人时,厂里因经营困难开始大改革。期间,厂里决定肖毅彪所在的办公室需要有一人下岗。办公室里3个办事员,除他外,一个是军嫂,其丈夫远在边防服役;一个是负有工伤的老同志,兢兢业业在厂里工作了几十年。办公室里谁下岗,肖毅彪心里想了很久。他觉得,3人中也许自己是最适合下岗的:虽然他谈不上什么身强力壮,但毕竟是一个30岁不到的男同志,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比女同志和老同志要强;况且办公室的工作也不是非自己不可,自己还可以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事情。一天,厂领导和他商量办公室谁下岗的事情,征求他的意见。权衡再三,肖毅彪把自己的想法一一说了出来,并且最后表示:“还是我下岗吧。” 但是连肖毅彪自己也没有想到,真正到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那一刻起,一种突来的失落感几乎把他击倒。以后怎么办?他在床上昏昏沉沉睡了3天,也想了3天。肖毅彪生长在农村,又当过4年兵,到工厂后干过车工、焊工,甚至经济民警,什么苦都吃过,只是厂里各个岗位都在精简人员,想“卖劳力”也许人家还不让;做生意,又没本钱。想来想去,干了几年办公室工作,肖毅彪觉得自己在写作方面也许还有点优势,何不在这方面去闯一闯? 几天后,肖毅彪把自己以前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翻了出来,跑到市里的几家报社、电台、电视台去找工作。总编或台长都热情地接待了他,也翻看了他的剪报本,但最后还是告诉他说,单位人员都已超编,实在没有办法再进人。 肖毅彪垂头丧气回到家,来不及多想,从柜子里翻出只大旅行袋,收拾衣服,准备去广东一搏。他听人说,沿海一带企业、公司多如牛毛,心想,他当不了记者、编辑,到哪家公司去当个小小秘书也行啊。 “硬闯”深圳 来到深圳,面对繁华都市,肖毅彪茫然四顾,找工作不知从何入手?街头到处是寻找工作的年轻人,为了尽快找到事做,他奔波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单位地进进出出,但得到的回答却都是:“我们这里不需要人。” 一连转了几天,他都毫无收获。夜晚,回到住宿的小店,望天花板,他突然感到特别孤独和无助。但是,他是一个要强的人,不打算轻易后退,这期间,他最大限度地节省一切生活开支,饿了,啃个面包,渴了,喝口凉水,早出晚归,一心想早点找到工作。 然而,两个星期过去了,工作仍没有着落,这时身上所带本来就不多的一点盘缠也所剩无几了。他只好打算回家了,数数口袋里的钱,连路费也不够了。一咬牙,肖毅彪来到医院卖血。随后,他拿着卖血的300块来到车站,可车票还没买到,钱却都被扒手扒走了。 真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肖毅彪最后决定鼓起勇气去找深圳一家杂志社的一位编辑,看她能不能帮点忙,这位编辑一年前发过他的一篇文章。来到杂志社,这位编缉对肖毅彪已谈不上什么印象,但提起那篇文章,她马上说:“噢,你是邵阳来的。” 当了解到肖毅彪来深圳的经历后,她特别同情也很感动,她拿出300元钱给肖毅彪做路费,对他说:“我想你还是回家去吧。以你的基础,回家后如果能够坚持写作,同样可以有所作为。你可以做自由撰稿人,等你写出了名气,自然会有人找上门的。” 听着这位编辑的话,想到在深圳这10多天的经历,肖毅彪心里开始有所感悟,任何事情的成功也许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 潜心写作 回到家后,写稿成了肖毅彪的全部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就是没日没夜地写。 一个月时间,他一口气写了15篇稿子,将近3万字。但稿子投出去后,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肖毅彪有些泄气了,沮丧地对妻子说:“也许我不是写作的料。”妻子看他只是拼命地写,饭量减了不少,人也越来越瘦,心疼地劝他:“你啊,做事总是那么急。过去你上班时,随便写的那些东西不是也能上报吗?你急什么!”她从口袋里掏出50元钱给他说:“今天厂里发了一个月工资,你就别写了,到街上去轻松轻松。” 冷静下来,肖毅彪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光只是“急于求成”,更多的恐怕是自己的写作底子太差,知识不够。于是,他决定给自己充电。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啃完了几十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阅读了大量的文学期刊。边看书,边写作,他慢慢觉得心里开始有些谱了,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几个月后,当肖毅彪再次去图书馆翻报纸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文章《战友》被刊登在《中国机电日报》上,紧接着他又在《中国环境报》、《中国汽车报》等5家报纸上看了自己写的文章。回到家后,下班回家的妻子也给他带来好消息:2张汇款单和一份寄自《深圳特区报》的样报。 迈开了第一步,但要想在创作上有更大提高,肖毅彪认识到,光靠写还是不够的。在这期间,他又挤时间参加了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中文函授班的学习。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他先后系统地自学了《文学理论基础》、《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等10多门大专课程。在不断的学习和写作实践过程中,他还根据各种报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写稿,既写小说、散文,也写新闻、纪实、报告文学等。投出去的稿子也慢慢上升到了60%的上稿率,每月的稿酬,多则数千元,少则也有三四百元,至此,下岗后,他靠写稿已经基本上能够维持一家3口人的生计了。 征文获奖 1995年,《中国青年》杂志社和深圳某集团公司联合举办“班排长手记”征文。肖毅彪根据自己在云南边防部队服役当班长时的生活经历,写出了《怕游桂林》一文,文章真实地叙说了新兵刘小勇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血洒疆场,最终没能实现他想看看桂林山水这个心愿的故事。该文在1995年第4期《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全国许多报刊纷纷转载。同年12月,该文获这次征文一等奖。文章能在近万篇的应征稿中脱颖而出,这使他感到了胜利的喜悦和倍增的信心。 1999年12月,肖毅彪的《感觉澳门》参加由全国青联、中国青年报社等5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恩溢杯”情牵澳门回归征文活动,又获三等奖。此次征文历时1年,中国青年报在1万多征文稿件中选登54篇,经组委会评选出33名获奖者。当年1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澳门厅举行的颁奖仪式上,肖毅彪手捧获奖证书,喜极而泣。 在这之后,肖毅彪更是勤奋耕耘,他的文章也先后获得全国各种报刊各类征文奖32个。2005年9月,他创作的散文《丰碑千古“受降坊”》,在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香港大公报、凤凰卫视等联合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征文中,又获三等奖。 从1994年至今,肖毅彪还先后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晚报》、《三湘都市报》等全国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1060篇,200多万字。 新的高度 自从在《中国青年》杂志征文中获奖后,作为一名靠赚取稿酬谋生的自由撰稿人,肖毅彪开始不满足简单的赚钱养家,心里有了更高的追求,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写文章要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他常常自己掏钱,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采写报道。 1996年1月31日夜,邵阳市郊城南乡地段发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415人负伤,128人死亡,震惊全国。事故发生的第二天,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新闻记者会集此地,进行新闻报道。作为业余通讯员的肖毅彪也急忙赶往现场。当时,爆炸现场硝烟未尽,随时还有第二次爆炸的可能,现场周围已被公安、武警封锁,除了抢险救人的人员之外,一般人都不准入内,肖毅彪同样被拒在外。不过这难不倒他,他借来一套迷彩服穿在身上,在一位武警部队指导员的引荐下,以抢险救灾武警战士的身份进入了爆炸现场。他和战士们一起参加抢险救人,一边进行现场采访,忙了一天一夜,掌握了大量素材。事后,他又采访了省、市有关领导及参加抢险救灾的各方面人员,然后迅速写出了5000多字的纪实报道《写在废墟上的爱》。这篇文章经有关领导和部门审查后,即在一家报纸的头版登出,反映了事故发生后抢险救灾的真实情况,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好评。此后,他还连续5年被邵阳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 1997年7月,肖毅彪被接纳加入省作协,成为省作协会员之一。1998年3月,肖毅彪获得第13届“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同年底,经湖南省人事厅批准,他被录用为国家干部。2000年,肖毅彪获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奖,邵阳市委、市政府为他记三等功一次。2005年9月,由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肖毅彪成为邵阳市厂矿企业业余作者群体中获得文学创作中级职称第一人。 肖毅彪当初下岗从文,也许想到的不过是找一种养家糊口的方式,但是没有想到生活的道路是那么宽广,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努力,人生任何地方都是腾飞的起点。肖毅彪努力了,也成功了,他感慨地说:“人生许多看来不顺的遭遇也许常常是命运的另一种赐予,关键在于一个人能不能努力去把握机会,是不是能坚持到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