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启动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引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09:00 解放日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正视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取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服务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深化劳动分工,提高经济效率,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三是从长远看,大力发展教育、文化等服务业,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总之,只有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才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只有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才能主要来源于消费需求,而非投资需求;只有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才能来自于服务业,而不是主要来自于制造业。

  遗憾的是,尽管建国后我国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这包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太低,200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31.8%,这个比例大大低于高收入国家的71%,也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68%,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的5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生产率较低,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生产率不到美国、日本的5%,差距甚大;服务业内部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小,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仅占28%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

  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主要包括: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商业信用、诚信体系的缺乏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率偏低客观上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公共服务发展滞后;近年来,国际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抓住了机会,承接了制造业的转移,但国际服务业还没有向中国大规模转移;服务业中的教育、医疗、银行、文化、出版等改革滞后;人力资源的投资不足,据有关资料,人力资源的投资在发达国家已占到总投资的50%以上,美国的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比例为64∶20∶16,但我国人力资源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不到10%;服务业统计中可能存在漏报等。

  因此,我们需要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优先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

  《建议》提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无疑应该更加注重发展服务业。

  首先,上海目前的服务业比重偏低,需要大力提升。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提升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与辐射功能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一直成为上海产业政策的核心。此后,上海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2002年达到了51%。然而,2002年以后,上海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持续低于整体经济发展速度,2005年上半年服务业的比重已经下降到45.4%,相当于1997年的水平。与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相比,这个比例相差甚远。这表明,上海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大力提升。

  其次,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客观上要求能耗低、效率高、波动小的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

  第三,上海的城市定位要求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上海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把上海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这样的定位要求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

  第四,经济发展阶段迫切要求服务业大力发展。上海已经进入人均生产总值5000美元-8000美元的阶段,相当于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上海的人均生产总值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上海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只相当于美国几十年前的状况。可以说,上海的服务业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大力发展的时候了。

  第五,为加强上海普通制造业的“双优势”效应,也迫切要求服务业有更快的发展,从而实现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推动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内生”力量

  展望未来,上海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前景乐观。

  从理论上分析,上海普通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先进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有一些,但还没有形成规模。而上海拥有大量的各类人才,服务业的基础很好,现代服务业在国内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同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上海现代服务业也具有后发优势。这种“双优势”是内生于上海这一特大城市的,是符合上海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必将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必将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从本质上来讲,产业的发展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三二一”的发展战略,体现得更多的是方向性意义。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今天的发展,更具有实质意义。这是因为,上海发展到目前这样的阶段,经济中已经内生出巨大的服务业需求,尤其是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

  从实际情况来看,上海除了拥有大量的服务业人才、服务业的基础很好外,上海现代服务业还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的机遇。《建议》中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明确提出,大城市必须提升产业结构,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给上海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

  第二,全球业务外包市场发展迅速的机遇。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体,推动其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业务外包,即企业在一个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将本来由自己完成的各种服务,如会计、审计、法律、研发、设计、网络等服务发包给不同的专业公司。联合国发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构成已从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未来几年全球外包市场估计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进,到2007年将增加到1.2万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市场给上海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第三,2007年特奥会和2010年世博会给上海服务业尤其是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第四,洋山深水港建成的机遇。洋山深水港已于2005年建成,这将极大地带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2004年,上海港货物总吞吐量达3.82亿吨,首次超过排名世界首位的鹿特丹港。预计今明两年,上海集装箱吞吐量也可能排名世界首位。

  第五,央行第二总部落户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也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因此,未来上海服务业将在政府和经济内生力量的双重推动下快速发展,转变第三产业比重连续3年下降的局面,保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持续上升的势头。

  把“双优势”效应落到实处

  “十一五”期间,上海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和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发挥服务业的“双优势”效应。同时,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时候,一定要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着眼于服务长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而不是只局限于上海本身。

  首先,要抓住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大好机遇。抓住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寻求国家政策的支持。抓住全球业务外包市场发展很快的机遇,主动大力承接,促进上海服务业的发展。抓住2010年主办世博会的机遇,全面提升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抓住洋山深水港建成的机遇,为全国提供一流的物流服务,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现代航运体系,进一步推动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抓住央行第二总部落户上海的机遇,吸引四大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将总部移至上海或者在上海设立第二总部。抓住“入世”5年后金融业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机遇,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

  其次,发挥信息化对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加快以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的步伐,促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集成,不断拓展辐射范围,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拓展网上销售、网上教育、网上招聘、网上医疗、网上金融等业务,进一步做大信息服务业。

  第三,大力发展教育、培训等产业,全力提升人力资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要素是人力资本,这是由服务的性质和服务产业的特征决定的。高人力资本含量的投入,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生产率水平的基本途径。因此,要深化教育改革,释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优秀团队和领军人物。同时,要大力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秀人才。要吸引市外学生来上海就读,吸引国外学生来上海留学。

  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上海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很大,要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市场化开发配置文化资源,推动上海文化事业的发展。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结构上,上海需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增加投资,增加医疗卫生人员,致力于将上海建成全国的医疗服务中心。

  第五,大力发展要素市场。要全力扩大黄金交易市场、钻石交易市场、外汇交易市场、期货市场、股票市场、人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的交易规模,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提高效率。同时,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出台政策,促使政府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将其后勤服务机构社会化,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同时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

  第七,加强监管,健全信用体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一个诚信度很高的经济环境,使大量的生产性服务按时按质完成,大量的外包服务契约得到连续的顺利履行,使各方的利益关系得到维系和保证。因此,必须加强监管,健全信用体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第八,加强服务业统计。由于终端服务业中很多交易都是现金交易,且不开发票,因此,终端服务业中存在比较严重的漏报问题。统计部门要认真研究如何加强服务业的统计工作,税务部门要认真研究如何强化服务业的税收征收工作。(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景气研究中心主任)

  刘熀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