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消逝了的民俗复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09:20 南方日报

  南方时评

  潮白

  虽然离正月十五还有一个星期,北京一些商场的元宵已被抢购一空。原因是许多市民怕到了日子买不到新鲜元宵,更怕到了节前元宵涨价。有专家建议,消费者一定要随吃随

买,因为元宵不易存放,即便放在冰箱保鲜再食用也会破坏它原有的味道(详见昨日《北京娱乐信报》)。

  专家说的在理,但我由这则新闻所想到的,是如何让消逝了的民俗复活的问题。工业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元宵供不应求,一时没买到的感到着急,说明家庭制作元宵已成消逝了的民俗;而这种民俗,退回三十年前吧,至少是我成长的京郊农村的常见景象。那时没有人买元宵,家家都是自己动手,我们叫“摇元宵”,那种情形至今记得清晰:把拌好的元宵馅儿倒进装有糯米的大笸箩里;摇动,馅儿就沾上了糯米粉;浸一下水,再摇,又沾了一层;不断地摇下去,元宵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当年的自己动手,有经济条件的制约,家家都不那么富裕;但是仔细想一想,过节的乐趣其实也正在由看上去比较繁杂的准备而带来的期盼之中。现在的人们总是不解年味儿为什么越来越淡了,在我看来,正是少了“参与”其中的环节,食品准备过程的“参与”。就说年三十吧,多少地方传出酒楼订个爆满的消息?吃完走人,跟平时没什么两样;而年节的特征又主要地体现在“吃”上,时间省出来了,却没有相应的内容填补,这样的节日过起来,感到有滋有味才真是咄咄怪事了!年前我看电视,不记得哪个地方了,人们还有大包小包抢购饺子的,冻过的肉和面皮煮来吃,有什么吃头?但没办法,现代人或因为富裕了,或因为懒了,或因为忙了,总之准备年节食品的能力退化了,即使他闲得无事可做,也已经不得不依赖速成食品。

  让消逝了的民俗复活,是传统节日理应承载的文化使命。传统节日在其形成阶段所遵循的尚是自然节律,在发展与演变之中,它的文化意义便逐渐占据了主导。而其文化意义,正是通过节日的各种民俗得以展示。今年春节,我在广州上下九路步行街意外地发现了“鸡公榄”:化了妆的汉子,纸扎的公鸡;戴着草帽,吹着喇叭,兜售橄榄。此前,我只是先在阅读广州的民俗方面资料、后在醉心于再现岭南风情的万兆泉先生的泥塑里见识过“鸡公榄”,当此之时,不禁为其“复活”而感到欣喜。在步行街两侧的小售货亭里,还发现了分门别类展示那些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物品的,比如南海神庙菠萝诞时才有的“菠萝鸡”等等。借助传统节日的载体,逐步复活并推广那些也许并不属于该节日的民俗事项,我以为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传统节日的习俗,能够使其社会成员分享自己的文化认知,与此同时使人们分享情感。倘若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懵然无知,一切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分工固然意味着社会进步,但在对待传统节日这一点上,不妨“倒退”一下,成为多面手,真正地“参与”进来的好。苟如此,我们的传统节日何惧洋节,又何愁不会振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