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密制40年,“人造太阳”将喷薄而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13:11 海峡网-厦门晚报

  为人类提供一种无限的、清洁的和安全的能源,中国科学家正朝这一理想加快步伐

  新闻导读

  据新华社昨日报道,目前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已在安徽合肥进入总装。能够稳定输出安全能源的“人造太阳”将在中国冉冉升起。在地球上模

拟太阳,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中国的科学家们正朝这一理想加快前进步伐。

  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设计制造的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大部件已安装完毕,将于今年3、4月在合肥建成。该装置也被通称为“人造太阳”,能够像太阳一样给人类提供无限清洁的能源。

  

密制40年,“人造太阳”将喷薄而出

  EAST工程是国家“九五”重大科技工程,工程总投资近3亿元。

  认识从氢弹爆炸开始

  人们认识热核聚变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氢弹爆炸时释放出极大的能量,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而科学家们却希望发明一种装置,可以有效地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地输出。科学家们把这类装置比喻为“人造太阳”,因为它可以像太阳一样,为人类提供一种无限的、清洁的和安全的能源,以接替地球上即将枯竭的煤、石油等主要能源。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EAST”装置就是这样的一种实验设备。

  彻底改变世界能源格局

  自然界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氘在地球的海水中藏量丰富,多达40万亿吨,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而且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遗余力,竞相研究、开发核聚能的原因所在。

  根据“可控热核聚变”原理研发的“人造太阳”将带来人类能源供应格局的根本性变革。一旦这一成果投入商业运行,将彻底变革世界能源供应格局。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赵忠贤表示,核聚变是人类未来获取能源的理想方式。从长远来看,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人类将从“化石燃料”阶段走向“核能时代”,50年或更长时间后有可能实现核聚变发电或供氢,但将以何种形式实现,目前还不能确定。

  离商业运行还有距离

  中国从事“人造太阳”研究的,有两个机构,除了地处合肥的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还有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于1994年底在合肥建成中国第一个超导托卡马克HT-7装置,正是在该装置的基础上,研究所研制了“EAST”实验装置,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院1965年在乐山建立,1990年搬到成都。据该研究院聚变科学所所长刘永说,我国“人造太阳”研究已有40年。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李建刚说,虽然“人造太阳”的奇观在实验室中已经出现,但离真正的商业运行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人造太阳”所发出的电能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进入人们的家中。(来源: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