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论摘编0207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03:40 舜网-济南日报

  公平也是硬道理

  商子雍在《中国青年报》刊文说,任何体制的国家,毫无例外都会把社会稳定作为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而欲达到如此境界,社会公平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把这个前提讲具体一点,就是在承认社会贫富差别的同时,一定要把穷人不可太穷、亦不可太多作为一条千万不敢突破的底线。社会不公和贫穷孰因孰果抑或互为因果,三言两语讲不清楚,但不用

讲大家也清楚的是,社会不公和贫穷,从来就是反社会情绪和反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源,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中,已经有过数不胜数的前车之鉴。

  改革开放以来,出于告别短缺经济的急切愿望,我们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一直十分强调,这是正确的;并且直到今天,我们也仍然必须把发展视为第一要务。但把“发展是硬道理”曲解为以牺牲公平为代价来追求效率,则是绝对错误的。因此,在正确阐释“发展是硬道理”这个理念的同时,突出强调“公平也是硬道理”的原则,以保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在中国全面体现,不但是理论界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更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条重要原则。

  社会公正取决于制度安排

  魏子扬、侯琦在《理论动态》撰文说,社会公正与制度安排的关系是人们普通关注的。在一个社会里,人们都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生活,并获取制度规范下分配的社会结果。公正与社会制度密不可分,公正的社会生活只能通过公正的制度安排来实现。

  文章指出,公正的制度应该是公民公共意志的表达,是对公共社会生活领域中社会行为的规范限制,是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以平等权利和与权利相对应的平等义务的公共原则。因此,它必须是透明、公开、明确、具体的。而且,实质有效的制度首先必须是普遍、平等的。让所有个体、群体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拥有相同的基本权利,绝不允许某些个体、群体享有特别的、独占的政治经济权利或其最基本的生存自由权利被剥夺。只有这样,它才能被社会成员所理解、所接受、并形成公民自己的意志。

  公正是司法权威的实质

  民心在《新京报》刊文说,强制执行并不等于“司法权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冷脸青面、吆三喝四,警棍、手铐、钢盔、警笛、警车,也不能体现“司法权威”的威仪。抵挡不住激动的情绪、激烈的言辞、激愤的抗辩,就施以司法制裁,这样的“司法权威”其实弱不禁风,是滥用权力的另一个翻版。笔者认为,公正、公平、公道和正义才是司法权威的实质。这样,当大家遇到纠纷时,才会寄希望于法院。“司法权威”的终极目标是刨根问底、溯本清源,还国家法律的精神实质及其客观真实性、合法性以本来面目。

  固然,案件多、压力大、任务重,可以成为迫切需要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的理由,可是,公正、公平、公道和正义,作为“司法权威”的内在精神实质和法律精髓,只有在审判和执行的各个阶段,能够得到真正地充分运用和体现,能够得到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喝彩和拥护,才有可能成为普遍欢迎的“司法权威”。

  高储蓄缘于财政公共支出不足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央行日前公布了2005年居民储蓄已超过14万亿元的数字,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高储蓄的讨论。汇丰银行中国区高级经济师屈宏斌表示,中国高储蓄是由财政公共支出严重不足所导致,能否启动消费取决于政府能否扩大财政公共支出。

  去年我国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大关,占到GDP的20%左右。其间,经常性项目支出占不到13%,而公共支出占经常性项目支出更是微乎其微,不到3%。屈宏斌说,大量基建支出挤压了教育、卫生等公共领域的支出,这些公共领域只能自己寻找民间集资,学生和病人负担了本应该属于财政负担的不必要支出,这是导致中国高储蓄的原因。

  九成以上领导干部

  肯定改革发展现行政策

  据《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报道,2005年10月,“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地(厅)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领导干部对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前景的信心时,回答“充满信心”的占30.8%,回答“比较有信心”的占62.9%,回答“说不清”的占3.5%,回答“信心不足”的占2.8%,没有人表现出“没有信心”。调查表明,超过九成以上的领导干部对未来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是持乐观态度的。从不同地区来看,越往西部地区,信心指数越高。“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东部为91.5%,中部为94.2%,西部为96.9%。而在2003年,当时越往东部地区,信心指数越高。

  警惕地方政治生态失衡

  继新华社2005年12月2日以《路通了农民哭了》为题将山西省太长高速公路建设背后的“黑洞”予以曝光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12月21日又以《路通了心堵了》为题,再次将“太长”曝光。对此,《领导决策信息》刊登观察员文章说,在中央媒体“光顾”之前,当地媒体对山西太长高速公路建设背后的“黑洞”没有只言片语的报道。地方媒体对本地存在的问题不敢监督揭露,反映的是地方政治生态的一种空洞和失衡。地方政治生态良好,舆论监督必然有力;舆论监督有力,涉及地方的重大政经问题就会被及时曝光并得到处理。政治生态链的监督缺陷,必然反过来导致政治生态的恶化。文章说,目前,很多省市已认识到舆论监督先行对地方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进而构建一条媒体新闻监督与政府依法行政的互动渠道。这些做法具有重要意义。

  官员不该坐到资本的板凳上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日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劳动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报告时,路明委员尖锐地指出,政府本应居于资本和劳动者之间,起到协调劳资矛盾失衡的作用。但有些地方党政领导出于政绩考虑,屁股坐到了资本的板凳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珠三角地区的工厂里,每年发生断指事故个案至少有3万宗,被机器切断的手指头超过4万根。律师帮民工打官司,那些企业就跑到政府去诉苦,说有这样的律师在这里,呆不下去了。而政府部门竟然也会出面维护那些企业,还美其名曰“维护投资环境”!日前,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从多方面提出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这是我国法律的巨大进步。但是,如何把法律规定落实到生活中仍然是一个问题,就是官员的立场问题。如果官员的屁股坐到资本的板凳上,那么法律规定难免会成为一纸空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