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年,农民工新期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06:00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新年,农民工新期盼

  

新年,农民工新期盼

  

新年,农民工新期盼
编者的话

  春节放假前,本报经济采访部给几位回农村老家过年的记者布置了“假期作业”,让他们借回乡探亲访友之机,顺便摸摸在外打工的乡亲们的心思:工作顺不顺心?新年还有啥期盼?等等。这不,我们的记者在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时刻,从亲人年饭的餐桌旁,从聚堆聊天的乡亲中,“请”出几位“代表”和大家见面,把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新期盼,如实地记录下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富之后的农民工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新生活有了新的希望。读后,咱们也都想想,应该为农民工再做些什么?②13

  让民工维权成历史

  “新的一年我的心愿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经理、老板们能真正把我们农民工当城里的工人一样看待,不要看不起我们,更不能欺负我们。”

  对于固始县黎集镇的胡永明来说,新年的愿望简单而朴实。

  10多年来一直为农民工维权而奔走的胡永明,大年初五就急匆匆地赶往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帮助在那里务工的一位固始老乡讨要工资。他说:“大年下的,老板们也图吉利,这个时候要钱,基本上十拿九稳。”

  胡永明下岗后,去江苏务工,不仅耳闻目睹而且亲身经历了农民工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着在乡法律服务所工作经历的胡永明挑起了为老乡们维权的担子,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先后为农民工维权400多起,累计索赔200多万元。

  新的一年,胡永明已经盘算好:今年他不仅要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农民工讨回公道,更要唤醒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唤醒用工单位和当地部门尊重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意识,让他们明白,没有农民工干活,就没有老板鼓囊囊的腰包,也没有当地宽阔的马路和高耸的大厦。“不过说实话,真要是有这么一天,我恐怕又该‘下岗’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就算是因为这‘下岗’了,我也心甘情愿!”②13

  □本报记者陈学桦

  “留守”娃儿盼人教

  60多岁的段敬斌,大年初二就顶着小雪,坐上了从鹿邑发出的客车。他急着赶往山东威海“上班”。

  我和老段邻座,5岁半的儿子见人就熟,把幼儿园学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往外端,逗得老段竖起拇指直夸:“这孩子不怕人,懂得多!”随后,老段神色黯然,叹了一口气:“唉,我那小孙儿,也有这么大了,想学点东西,没人教啊!”

  老段家住鹿邑县试量乡段老家村。他到山东威海主要活计是看冷库、分拣打回的鱼,公司管吃一个月900元。三个儿子和儿媳妇也都出去打工了。靠打工,有了钱,吃喝不愁,都盖了新房。家里就剩下老伴了,照看几个孙子吃喝还可以,教育就跟不上了。

  “青壮劳力都出去打工挣钱了,村里没人管的孩子真不少!”老段感慨地说,“说句心里话,大人出去打工,挣点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图的是啥,还不是为了下一辈,可现在一年难得回来一次,亏欠孩子的太多了。我就盼着咱农村娃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有人管,有人教,多学点东西。”

  老段望着车窗外纷纷扬扬的飞雪,不断地念叨着。②9

  □本报记者朱殿勇

  四哥今年想当“官”

  “别看咱是个农民工,车间的小主管咱也得争一争!”

  春节回家,兄弟们聚在一起,老四砚魁几杯酒下肚,说起节后即将返回在上海打工的公司时,竟突然露了点儿“豪气”。

  老家堂兄弟七个,我排第五,老大、老四和老七去年都跑去了上海打工。老四原在村里当电工,出去的时间最短,还不到半年时间,但干的并不差,已经是所在公司一车间的副主管了。

  我都不敢相信老四还能有今天的这一变化。这个仅比我大半个月的堂兄,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呼朋唤友“老五魁”。

  老四对此也发感慨:“原想着喝喝酒、种种地挺有意思,到了大上海才知道还能活得更值。”

  然而,外面精彩的世界在开阔一个人眼界的同时,却往往也会给人带来“烦恼”。“刚到上海,语言不通,只会低头干活,咱做得很好,被提成了副主管。当了副主管,咱又努力学东西,从技术到管理,但公司说农民工最多只能做副主管,凭啥?今年回去我就得破破这老规矩,争争主管这一位置!”老四直言不讳想当“官”。

  不过,老四也承认自己学问浅,但他同时也不服气:“凭啥一说农民工就好像只能扛箱子扫地干体力活儿?说实话,当了主管我还想弄个部门经理当当呢。”

  我也感觉老四这个“官”该争。②9(插图/王林)

  □本报记者龚砚庆

  想在城里安个家

  “哥哥、姐姐过年好!”大年初一凌晨,就在农村新年爆竹声响起的时候,内弟曹金页打来了电话。

  从电话那端我听出,他还在风雪中的郑州大街上行走。“宾馆接了10多桌年夜饭,我们几个厨师都加班到很晚。”

  曹金页在郑州长城宾馆做面点师,今年是他第二个年头没有回唐河农村老家过年了。“我很想家,但我更想在城里买房安家!”电话里,他道出了新年的愿望。

  曹金页中学毕业后就来郑州学厨师,学成后留在了郑州工作,到现在已4年。“过去我怕找不到好工作、怕工资拖欠。现在凭手艺,工作不愁了。加上政府重视,工资也不拖欠了。可现在我最怕租房,四年搬了6次家,搬得我头都大了!”

  “我是单身,还好点,像我老师王师傅,他就发愁多了。”曹金页说,王师傅来自许昌,在郑州做面点已10多年了,一直租房住。早些年他看孩子小,租房能凑合,想等孩子大了,多攒些钱再买房。哪知这几年郑州商品房价一个劲地涨,孩子又到了读书的年龄。王师傅想让孩子在郑州上学,又要花一笔不小的开销,买房的事又“黄”了。

  “我们认识很多农民工都想在城里买房住下来,做个新郑州人,也好安心工作。”曹金页说,“可是像住房公积金贷款、经济适用住房等购房优惠政策,我们进城务工人员都沾不上边。最近我从报纸上看到,郑州城镇户籍对农民工放宽了,好事呀!啥时候农民工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优惠政策买房,就更好了!”②9

  □本报记者田宜龙

  进城务工小常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