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网络媒体的“危机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15:34 新华网

  "突发性事件是受众注意的热点,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其中尤以那些可能对公共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的突发事件最有可能成为媒体聚焦的对象。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突发性事件很容易被迅速放大,给管理机构和管理者造成负面影响、陷入被动局面。"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网络媒体的“危机报道”

  2005年11月24日从空中拍摄的覆盖着冰的松花江哈尔滨段。记者从黑龙江省环保局获悉,松花江污染带前锋当日5时到达哈尔滨市四方台 取水口。截止到11时30分,松花江污染带已经开始进入哈尔滨市区江段。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派出专家,协助黑龙江省开展水质监测工作,从松花江入境到哈尔滨市共布设了5个水质监测断面,主要断面的监测频次为每半小时一次。 新华社发(钮一新 摄)

  2005年11月21-27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致使哈尔滨出现饮用水危机,这一突发公共事件立即成为互联网上舆论热点。作为黑龙江省的重点新闻网站,东北网在这次危机事件报道中,启动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调动采编、监控、评论人员三管齐下,一是加大舆情监控力度,立即整理情况报送相关部门;二是组织评论员关注舆论,研究舆情发展方向,着手引导舆论;三是派记者赴领导机关和相关企事业单位采访,力求及时向网民发送准确消息,稳定人心。

  准确及时,先声制人才能取得先机

  准确及时的报道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也是争取舆论先导的客观要求。事实证明,在一些灾难性的突发事件中,一个准确、及时、能很好回答受众关注热点的报道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报道可以吸引受众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另外一个方面能平息萌芽中的受众非理性的舆论压力,保证在新闻报道的一开始就占据舆论先机。在这里,准确、及时地发布信息是引导舆论的关键一步。

  自21日中午起,“松花江水源受吉化爆炸污染,哈尔滨将停水四天”的消息在哈尔滨市民中广为流传。得知此事后,东北网一方面立即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求证消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马上布置,准备启动应急报道机制。在停水消息得到证实后,东北网当晚即推出专题,超常规采用音视频技术手段及时、直观地传达省委省政府、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指挥、协调各单位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的举措,报道哈尔滨在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情况,报道饮用水生产企业积极生产供应市民用水的情况,被海内外媒体广泛转载。

  在大量自采稿件的同时,东北网还注意整合省内传统媒体的重要稿件,将传统媒体的正面报道在网上转发。为了增强新闻的可视性和感染力,东北网在人力和技术都不足的情况下,从合作单位借调人力,帮助加班整理广播电视中的新闻,采用原始办法,人工采集转发了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视频新闻和音频新闻。同时,东北网还结合网上舆情,有针对性地做了一些独家报道。

  掌握舆情,变“堵”为“疏”

  要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就先要充分了解网民想知道哪些信息。网民一般从这几个方面提出质疑:如危机为何发生、危机发生前有关部门是否提出过警告、谁来负责处理危机、受害者是否得到妥善处理、局面是否得到了控制、预期今后还会发生什么、公众应该做些什么、有关部门提供的那些数据或资料意味着什么、是否真实可靠、还有哪些坏消息没有发布等等。这就需要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信息反馈体系,实行“事件——反馈——发布信息——再反馈——再发布信息——成功引导”的系统流程。

  “堵”和“疏”是舆论引导中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出发点。在信息单向灌输时代,舆论很容易控制在媒体手中,但是网络时代的情况完全转变了。在网络上网民的不断交流中,人们的思想也更倾向于复杂、纵深,并且更容易形成共识。

  从这次停水危机的网上舆论来看,初期网民表现出慌乱、猜疑和对政府的不信任,针对这一情况,21日晚,东北论坛即着手组织省内外的骨干网友进行舆论引导,互相勉励不要恐慌。

  此后随着事件的发展,将舆论的重点分别引向几个方面:一是如《停水,对哈尔滨是个考验》、《水荒怎能猛于禽流感》等帖文,对哈尔滨市政府不得已的“善意的谎言”表示理解,并倡导市民从容应对;二是如《停水日记》、《我的午餐》等记实类帖文,表述网民如何平静地度过停水期,客观真实地反映哈尔滨的情况;三是如《团结起来,支持政府决策》、《齐心协力闯难关》、《为父老乡亲们叫声好》等,鼓舞斗志,激励网民与政府同舟共济渡难关;四是如《感恩节,让我们一起感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永不过时》等,表达对党和政府、对省内兄弟城市、全国兄弟省份的信赖和感激,弘扬百姓互助互帮的传统美德;五是如《谁的流言在飞》、《给唐大仙等脑臀倒置者一嘴巴》等,回击流言和海外反华网站恶毒攻击;六是如《停水方知水宝贵》、《让滔滔舆情促江水变清》等,引导大家进行反思。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有组织的议论,将网友最开始对政府不信任、抱怨和恐慌逐渐引导为理解政府、振作起来战胜污染的坚定决心,和对危难时刻人与人之间团结关怀的感谢。

  专家解读,权威声音解疑释惑最有效

  利用官方网站向媒体和公众发布信息,是最方便快捷的更新信息方式,透明度高,便于各种资料的归档和整理,可迅速而集中地纠正各种谣言、传闻和误讯,集中解答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停水期间,有一些网民在各大论坛发表言论,称“哈尔滨将发生地震,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虽然省内一些媒体都发表了相关稿件辟谣,但收效都不理想。

  24日,针对哈尔滨将发生地震的传言继续流行的情况,东北网首次采用了网上访谈宣传形式,邀请黑龙江省地震局局长与网民对话交流,在两个半小时访谈过程中,有一千多网友关注,网友针对自己关心的问题纷纷提问,大部分热点问题得到了专家耐心、科学的解答,通过与网友互动的方式答疑解惑,科学、生动地驳斥传言,击破了谣言,平息了舆论风波,对澄清事实、引导网上舆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国内主要网站在次日也作了转载。

  在这期间,东北网还针对网民提出想知道政府和市民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这次水污染的问题,及时请来环境保护专家、突发性事件心理干预专家和哈尔滨市供排水集团总工程师、磨盘山水库(哈尔滨即将建成的新水源地)总指挥等人进行网上访谈,这种互动、直播方式能够及时、有效的与网民沟通交流,在网上网下都获得很好的反响。

  建立舆论危机的快速应对机制

  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及近年来发生在黑龙江省的其它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我们发现,一旦等舆论压力形成之后将要面临着非常被动的局面,并且把舆论向有利方向引导也异常的艰难。

  因此,建立舆论危机的快速应对机制非常重要。在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应该保证网络媒体优先介入事件的报道,这对占领舆论先机非常重要。但这已不是网络媒体本身可以完成的事情,应该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政府部门应该与网络媒体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同时,尽快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和重大案件,应由负责事故处置的主管部门新闻发言人主动配合媒体,帮助大家积极主动地从正面引导舆论。消息报道之后,网络媒体迅速组织监控和评论,针对网络上不利的言论进行疏导,把舆论向健康方向引导。(作者:高威 刘婧佶/分别为:东北网总编室主任、东北网编辑 | 本文刊于《网络传播》2006年第一期)

  来源:《网络传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