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复旦教授分享海归心得:做"海龟"不如做"海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16:0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7日电 从美国应聘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林涧女士在日前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对“海龟”的选用方法和待遇提供还存在很多问题,“海龟”应该做“海燕”跨国来来去去,这样更符合经济文化跨国发展趋势。”

  据美国《侨报》报道,在接受专访时,林涧教授表示,国内对海外人才有需求,但一些负责引进海外技术人才的干部缺乏国外工作经验,认识不到国外人才的能量在哪里,选

择标准是盲目的。他们也不知道一项专业工作的细节。

  林教授指出,海归人才的工作效率是可以跟国际上接轨的,但待遇却无法和国际接轨。这倒不是说国内用人单位承担不起高待遇,而是不知道怎么操作待遇标准。所以不能妥善安排利用海归人才。很多“海龟”又回到美国,待遇不兑现,对待遇不满意也是重要原因。

  她说,回来的“海龟”也是很宝贵的,因为他们有了两个国家工作经验,尤其是有了在中国的工作经验,这对他们再回到美国应聘,也很具优势。

  林涧还举了自身的例子。她搞海外华人文学研究,很多早期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因为是用中文写的,在伯克利加大、国会图书馆都找不到。而19世纪反映华人在美国生活的诗歌,她是回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后,在四库全书上找到的。而她也在复旦应聘期间,经常利用假期回到美国,希望能带回一些想攻读比较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