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巴国部长夫人是中国打工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00:18 红网

  2月7日的《重庆晨报》报道了一则标题为“扬州打工妹大洋洲当部长夫人”的新闻——1月27日,已临近中国狗年的春节,巴布亚新几内亚林业部长托马斯的夫人,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了江苏宝应县。这个部长夫人叫王连湘,宝应是她的故乡。

  巴国部长娶了一位中国打工妹为妻?这令人多少有些新奇之感。然则读完报道,笔者却不禁哑然失笑了——原来,所谓的“打工妹部长夫人”,18年前在南京摆摊做小裁缝,

如今的巴国部长当时也只是一个在南京求学的黑人留学生,两人相恋而结婚。

  18年的光阴够长了,足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王连湘早已不是那个在中国城市中讨生活的小裁缝了,不但成为部长夫人,还经营着诸多产业。那么,时隔18年之久,为何还要在新闻标题中刻意强调她“曾经”的身份符号?

  无疑,是为了抢抓读者的眼球,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也自然,“中国女子当巴国部长夫人”和“扬州打工妹大洋洲当部长夫人”这两个新闻标题相比,后者更能引起社会的聚焦。从互联网上这条消息得到众多网友热议的情况来看,确实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然而,这种报道方式妥当吗?18年前的打工妹身份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烟消云散”,除非是其本人愿意将之“广而告之”,任何人包括媒体都不应进行无谓的渲染。人的身份地位、社会角色等不是一成不变的,穷人可以变成富人,奴隶可以成为将军。不要说古代了,就是当今现实中的官员、学者、艺术家乃至商界精英、超级富豪,如果“翻开历史”、按时间上溯回去,可能很多人都具有另外一种身份:曾经的农民,曾经的穷学生,曾经的打工仔……试问,能在涉及他们的新闻标题中一一注明这些吗?显然不可。这样做,不但有悖于新闻传播的主旨,还是对被报道人的一种潜在的不尊重。

  从某种角度上看,新颖、独特的新闻标题有助于新闻在大众之间的传播,可是必须要有度。一味“炒作”新闻主角身上的某种“标志”,过分看重新闻的轰动效应,严格说起来,是一种令人遗憾和失望的新闻浮躁。

  (稿源:红网)

  (作者:陈一舟)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