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王选:萦绕一生京剧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04:31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王选:萦绕一生京剧缘
王选一生,与三件事结缘匪浅。一为科技,作为中国第一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王选早已声名赫赫,被奉为“当代毕”。其二是太极拳,是他上世纪60年代在上海家中养病时,向一位曾给国民党军长当过保镖的矍铄老者学来的,每日清晨练上一阵,历时40年寒暑,极少间断。此外便是京剧了。

  少年戏迷

  王选出生在书香世家,京剧不仅是父母的一大爱好,更是一家人的主要娱乐。从王选四五岁开始,每逢周末的晚上,父母就带他们兄妹五个到上海黄金大戏院、天蟾舞台这些有名的剧院去看戏。出门前,两个人都精心打扮一番,父亲西装革履,母亲一身淡雅合体的旗袍,几个孩子也被装扮一新,犹如去参加一场隆重的晚会。

  除了每周过一次“眼瘾”,更多的时候,一家人则待在家里听戏。家里收藏了大量珍贵唱片,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程砚秋……一应俱全。其中梅兰芳抗战前的唱片全部收齐,余叔岩的只缺半张。

  王选说,那时候,每天晚上,父亲都要把收音机打开,调到固定的频道,收听京戏演出的现场实况转播。而小王选就往往伴着这袅袅的京韵进入梦乡。

  1947年9月的一天,10岁的王选又伴着收音机的转播睡着了,这一睡,却睡出了一个毕生遗憾。

  “那年,杜月笙为庆祝自己的60大寿,组织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堂会,把当时京剧界所有的名角都请到了上海,连续演了好几天,父母就通过收音机听实况转播。”王选回忆道,“其中最最轰动的戏是孟小冬的《搜孤救孤》。那场演出非常轰动,票价比梅兰芳和李少春、马连良、谭富英、周信芳等一大批名角合演的《四郎探母》还要贵。可惜我当时只有10岁,孟小冬的《搜孤救孤》还没开演,我就睡着了。”

  令他留下遗憾的这场演出,的确是京剧表演史上的一件盛事。王选一家非常喜欢“伶界大王”谭鑫培及其弟子余叔岩的老生戏,而孟小冬又正是余叔岩的入室传人。

  看戏、听演出实况、欣赏唱片,天长日久,兄妹几个全都喜欢上了美轮美奂的京戏,开始学着唱。王选上初中的时候,已经唱得有模有样了。有一次他和二哥二姐在家里合唱《二进宫》,二哥唱老生,二姐唱旦角青衣,王选则扮花脸。兄妹几人小小年纪便都成了铁杆“票友”。

  病榻京剧为伴

  到北京大学读书后,听京戏的机会大大减少,但是碰到机会,王选必不会放过。

  1961年,由于研制“红旗机”(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时过于拼命,体力透支严重,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饥饿,王选的身体被彻底摧垮了。

  “那是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病。低烧不退,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王选说,医生最早怀疑是“红斑狼疮”,后又推断是“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这两种病在当时都是很难医治的重病。一年过去了,吃了各种各样的药,跑了多少趟医院,王选的病没有好转,反而日益加重,到后来,连每日三餐都要室友代买。

  1962年,王选回到上海家中养病。缠绵病榻期间,王选把心思寄托在了京戏上。父母从20年代起订的《京剧旬刊》和《十日戏剧》(都是当时有名的戏剧杂志,一直订到40年代),整整齐齐地摆在那儿。王选一本本翻起来,像看文献资料那么认真,时不时还找出唱片来,边听边看,对照欣赏。

  说也神奇,一年下来,王选感觉到病痛像抽丝一样渐渐离去。与此同时,王选对京剧理论的理解,也因这个时期的“恶补”而更进一层,以致若干年后,有记者问他“你对京剧的了解处于什么水平?”时,他敢以两字应之:“研究”。他能点评名家,亦能讲梨园掌故,从清朝同治年间一直到解放前后的著名京戏演员、唱腔流派甚至各派绝活儿,都能一一道来。

  晚年奔走为“京昆”

  到了晚年,王选早已因在科技界的贡献而名满天下,他却总是笑言“在计算机等新兴领域,很难有60岁的权威”,自己高峰已过,现在是靠着虚名过日子,他不愿总在科技界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反而安心当起了全国政协京昆室主任,为自己喜爱的戏曲艺术而奔走。

  2003年11月6日至16日,由京昆室牵头,全国政协组织了一个调研团,先后奔赴长沙、郴州、杭州、温州、永嘉、苏州、昆山、南京等八个市县,详细考察昆曲艺术的生存现状。

  在王选心中,昆曲不仅是京剧的鼻祖,二者亦可看作是一奶同胞的姊妹。对于昆曲剧种的没落,王选心中颇有戚戚之感,因此,这次对于昆曲现状的考察,也就成为了王选主抓的一件大事。

  考察结束后,委员们迅即形成一份《抢救昆曲迫在眉睫》的视察报告,王选亲自将其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随后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王选又和全国政协常委叶朗联名写了一个大会书面发言,呼吁抢救和保护昆曲这一“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李长春同志对这一书面发言作了批示。不久,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陈至立国务委员都对政协上报的昆曲考察团建议作了批示,表示强有力的支持。

  保护梨园资料

  对于京剧音响资料的发掘整理,王选极为看重,他举例说:“我知道杨小楼演《连环套》,黄天霸与巴永泰长亭会面,在跑圆场后,有一个四击头勒马回头转身亮相的动作,非常漂亮。我1962年看高盛麟的演出,他这个动作也非常漂亮,现在的音配像可以听到全场的热烈掌声,但配出来的像已经完全走样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高盛麟老了以后,那个动作也走样了,已经不是当年的风采了。”由此他感慨道,不仅音配像非常重要,能不能在一个演员的鼎盛时期保留他的影像资料,更是异常重要,否则后人永远无从知道以前是怎么演的了。

  王选担心:“现在有很多过去优秀的珍贵资料还放在库房里,还没有拿出来变成VCD,我很担心它们会慢慢损坏掉。”他满怀忧虑地提起诸多大家的音像资料,如杨小楼《宁武关》(别母乱箭)的片段影像;周信芳的《斩经堂》;谭鑫培1905年的《定军山》的片段;谭富英和雪艳琴《四郎探母》的有声电影等等。

  2005年,在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先生105周年诞辰及《荀慧生老唱片全集》的出版发行之际,王选因故未能参加纪念会,却特意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其中一段对四大名旦成长经历的总结,亦可算是对京剧界晚辈的告诫。

  第一,要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王选回忆起1958年看荀慧生先生演《十三妹》的场景:“那时荀老已年近花甲,一出场全场有点哗然,因为他的样子,身材都大不如前,已经发福了,下面就有点哄笑,但是后来荀慧生一跑圆场,观众眼前一亮,看到他非常扎实的功夫和优美的身段,全场都服了。”

  二要继承老演员的传统,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创新。前两者都做到后,方可谈及第三点:发挥自身特色,形成自己的流派。王选讲了一个小掌故;上世纪50年纪大批苏联专家到我国来指导工作,往往一言九鼎,但老舍先生反对在戏曲领域完全听从苏联专家的意见,他举了个例子,说四大名旦表演的《玉堂春》各有特色,各有风格,这点苏联专家就不会懂得。“现在我们从音配像和老唱片里可以体会出,四大名旦的风格确如老舍先生所讲,是完全不同的。”王选证实说,“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唯独荀慧生先生还保留了《玉堂春》最老的词,即苏三说:‘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崇公道问他:‘比作何来?’她说:‘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还。’这是清朝最老的唱法,后来因为慈禧太后属羊,一听到羊入虎口就非常生气,一定要把唱词改掉,所以除了荀慧生以外所有的人都改唱‘鱼儿落网有去无还’了。”

  理工科出身的王选竟如此细致感性,把理教寓于掌故趣闻之中,梨园弟子能不听之,戒之?⑥1

  (摘自《中华英才》2005年第24期丛中笑张晓蕾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