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禁改限”的施政艺术不妨扩大适用范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06:00 光明网

  从1月30日零时开始,北京将进入烟花爆竹“禁改限”第二阶段:由24小时准放,过渡到24时至7时禁放。从多家媒体的报道看,尽管出现了少数火患险情和一些被烟花爆竹炸伤的患者,如昨日《新京报》报道,据同仁医院、304医院、北京博爱医院等三个“禁改限”救治医院统计,除夕20时许到初一20时,三个医院共收治烟花爆竹炸伤者近70人,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北京已经平安度过了“禁改限”的第一阶段。而这个阶段,曾经引起许多人的普遍担忧。

  这个令人欣慰的结果表明,只要政府防范措施做得到位,现代化的城市文明与古老的农耕民俗传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并行不悖的。而为了应对北京首次“禁改限”,据报道,北京市专门成立了“北京市人民政府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组成,做好了应急预案。除夕夜,北京市4万多民警默默坚守着岗位,著名的同仁医院眼科医生24小时待命,保证随时启动应急医疗队。

  当然,即便如此,也还是有一些市民对“禁改限”保持异议。《新京报》昨日报道说,北京市“禁改限”听证会陈述人之一的魏有仁,就坚持认为“禁改限”使“部分人权益受到侵犯”,1993年禁放是社会进步,开禁就是倒退。魏有仁的观点,并不只是他个人的一家之言,事实上,北京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市民,不喜欢甚至讨厌烟花爆竹。之所以如此,他们自然也都有自己的理由,比如燃放烟花爆竹影响休息、污染空气、制造噪音、损害人身安全等。

  少数反对“禁改限”者的理由,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完全正当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与此同时,多数支持“禁改限”者的观点,也同样是值得尊重的,毕竟,作为一种传承了千余年的古老民俗传统,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替代的节日符号与文化象征。从表面上看,二者似乎水火不容,而实际上,这种现象本身,又正是多元文化状态下的必然反映;或者说,这就是多元文化求同存异的最典型象征之一。

  诚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所说,“禁改限”的变化,表现出中国公共利益开始出现了多元化趋势,这考验政府要用更加温和、有针对性的方式协调各方利益。

  而北京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12年之后,平安度过了第一个烟花爆竹燃放高峰,充分表明政府的施政艺术与施政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由此,可以这样大胆推测:曾经被有关部门视为春节期间最大安全问题的“禁改限”的初步成功,必将大大推动政府在其他各方面也尝试努力提升施政艺术。

  事实上,当公共利益面临多元化需求时,政府要想在施政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其最适宜、最有效率之路径,就在于要用最大程度的温和、最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去最大限度地均衡协调各方利益,全力做到既充分尊重主流民意,也充分顾及异议者的感受和权利。政府之所以需要这样做,固然有应该倡导和实践宽容精神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必须尊重所有公民的正当权利。这既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基础,也是在挖掘民族文化恒久恒新之源。

  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在全国200多个城市的“解禁”或部分“解禁”,而又并没有像一些人所担心的那样“失控”,以致造成比较大的人身与火患灾情,并且营造出了浓浓的年味儿,就充分证明温和的、有针对性的、基于尊重多方利益之上的施政艺术,是值得肯定和不妨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