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巧夺天工的风筝大师(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10:33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巧夺天工的风筝大师(图)

  巨型风筝“兵马俑军阵”栩栩如生。 记者侯智实习生张帆摄

  

巧夺天工的风筝大师(图)

  这个龙头有9处可动,上天后活灵活现。

  

巧夺天工的风筝大师(图)

  动态风筝“猪八戒背媳妇”。特别提示

  昨日下午,在北郊西安体育馆附近一处空地上,由中国风筝大师张天伟设计并制作的巨型兵马俑军阵风筝首次在西安放飞成功。放飞时,郊外刮起了大风,经过数十分钟的准备之后,在近十人的协助下,巨大的风筝终于飞上了天空。

  风筝的制作者张天伟是一名退休职工,今年67岁,是省农民体协风筝队队员。他从事风筝制作已经30余年,共制作作品500余件。自1986年参加风筝比赛以来,他60余次获国内外金、银、铜牌及证书。这件兵马俑军阵风筝,从构思到制作成功共用了10余年时间,期间多次试飞改进,并于2005年10月最终完成。在2005年11月27日世界华人风筝表演中获得最佳创意及最佳制作两项奖。

  精心打造“风筝阵”

  经住户指点,记者在开通巷找到了张天伟的家。

  张天伟从柜子里拿出了“兵马俑军阵”风筝,这个风筝总长40米,身体部分为秦俑方阵,秦俑方阵由8个方阵组成,每个方阵6排、每排4人,8个方阵合计192个秦俑,没有一个秦俑是相同的。风筝头部为铜车马。张天伟对着铜车马吹了一口气,铜车马立即“活”了,不仅马向前踏步、车轮转动,而且马像用力奔驰一样上下点头,驾车人头好似在四下观察左右转动,牵缰绳的双臂用力抖动。

  张天伟告诉记者,为制作这个风筝,他用了1544根篾子,绑扎点4118个,总重量2公斤,放飞后空中拉力30公斤,绳子为6毫米粗的呢绒绳。

  记者原以为,像张天伟这样在风筝界有名的人,一定经营风筝。可他的家虽有门面房,却只挂了两三个风筝。

  张天伟告诉记者,他没有经营风筝。他只搞新式样风筝创作,很少原样复制风筝,每做一个风筝,要么是新样式,要么在细节上有所改进。每做一个新风筝,他就感到自豪。从1986年以来,只做了30多种风筝。一般一个风筝要用一两个月。曾经做的一个动态龙风筝,舌、下巴、眉、眼、眼皮、耳朵、腮、须、鼻毛等9处能动,仅为制作其传动部件,就用了1个多月。传动用的齿轮没有现成的,要自己加工,因略不合适就不能转动,所以需精心制作,很费时间。

  一飞冲天响九霄

  张天伟不仅做的风筝少,而且很少放。但每放一次,都要引起轰动。

  1986年,张天伟参加了由山东省潍坊市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风筝会”暨“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比赛,结果他的立体灯笼风筝为陕西获得了惟一一枚银牌。

  1987年在“第二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上,张天伟带去的龙风筝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

  1988年张天伟制作成功3处能动的龙风筝,该风筝为全国首创的动态风筝。其舌头可伸缩,下巴可开合,眼睛能左右转。在“第三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上,张天伟获得第三名。

  1989年,张天伟参加“第四届全国风筝邀请赛”,带去的仙鹤风筝不仅脖子能左右转动,而且每分钟发出一声鸣叫。当他的风筝升空后,不要说观众,连所有裁判的眼睛都看直了,忘了自己负责道上的选手。

  从此以后,张天伟凡是参赛,几乎都取得了名次。他获得的奖牌成堆,获奖证书成摞。

  张天伟一般在赛场上才放一次,事先很少试飞,有的风筝在去参赛的路上,才往一起绑扎。

  风景这边独好

  1987年参加“第二届全国风筝邀请赛”时,比赛那天刮起了大风,裁判桌都被刮倒,按张天伟的感觉,风力在7级以上。一般比赛风力要求在2到6级之间,风小、风大都要暂停。可当时日程安排已定,如果推延就会给承办单位带来困难。所以承办方让选手顶着大风比赛。担心选手有意见,裁判将风度计藏在桌下。结果张天伟所在组的七八名选手,只有两名顺利完成比赛。

  比赛规定,开始比赛后,要在3分钟内从跑道进入留空计时区。当时张天伟比赛经验不足,在距留空区100米处开始放飞,结果人还没有动,风筝就腾空而起,并拉得他向后退。他急忙反过身,把放飞线扛在肩上,像拉架子车一样,吃力地向留空区一步步挪动。当终于到了留空区,他累得浑身是汗,气喘吁吁,被迫躺在地上,靠身体的重量稳住风筝。就在这时,风筝上的鞭炮在空中炸响,两个龙角上各向上喷出20响的彩珠。助手帮助放上一个带鞭炮的蝴蝶造型的“碰”,这个“碰”随着鞭炮声,沿着线绳向风筝飞去。最后张天伟以与第二名相差11分的优势获得第一名。而以往比赛,第一、二名只相差零点几分。

  “飞”上加拿大邮票

  张天伟的风筝以动态见长。这既是参赛的优势,也是短处。因为比赛分数不仅要考虑风筝的工艺水平、造型,还要考虑留空时间、高度、夹角等。由于动态风筝中有一系列齿轮,重量大,高度低,角度小,影响得分,所以他的风筝虽然有特长,但并不能每次都获第一名。像他现在做的兵马俑风筝,由于长度属于龙类风筝,但又没有龙头,所以无法归类,也就不能参加比赛,只能自己留下欣赏。因此,其头部铜车马部分目前还是一个骨架,尚未糊上彩绘纸。

  然而,他的风筝总是受人欢迎。1988年的龙风筝,虽然在“第三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上获得第三名,但被一30多岁的加拿大女士以5000元收藏。截至目前,张天伟制作的风筝,多数被美、德、日、英等海外风筝爱好者收藏,而自己手中只保留有六七个。

  国外刊物曾发专版介绍张天伟的作品,1999年,张天伟的龙风筝还上了加拿大邮票。

  记者采访张天伟那天,他正在做京剧脸谱龙风筝。该风筝由108个不同的京剧脸谱组成,估计要用两个月时间。

  祖辈遗传的爱好

  提到制作风筝的爱好,张天伟说这是祖传。

  许多市民也许还记得“文革”期间曾列为批判典型的解放前大财主“张百万”。张天伟就是“张百万”的后代。由于家庭经济富裕,张天伟家祖传喜爱制作风筝。他的父亲张焕江尤其爱风筝,因解放前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会音乐、美术、园艺,将这些技艺都应用到风筝的制作上,所以他做的风筝十分漂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制作的风筝在西安名气就很大,曾经制作的“钟馗”风筝,中间立柱用了一根12米长、近10厘米粗的竹竿,用去三五百张白麻纸。因无法从大门出去,放飞时只好请几十名街坊帮忙,搭梯子从房顶上抬出院子。放飞的麻绳拇指粗,用了4个人抬,当时被称为惊世之作。

  张天伟儿时,父亲给他做过沙燕、蝴蝶、仙鹤童子、立体灯笼等风筝,这些在张天伟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使张天伟对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还给张天伟留下一本清朝手绘线装《风筝图谱》,上面介绍了许多传统的软翅、硬翅、板子、立体类风筝的骨架结构和部分绘画清样。可惜在“文革”中,他担心因此带来麻烦,将其烧毁了。

  在父亲的指导和影响下,张天伟制作风筝的技术迅速提高,到他14岁时,已经能够独立制作精美的风筝。这年,他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年画,就按照其图形,做了一个两米高的风筝。当时父亲建议他做成带弯度的风筝,以保证飞起来。但张天伟坚持自己的意见,做成平板的。做好后,他放在院子里的房檐下。一天放学回来,风筝不见了。母亲告诉他,是附近鞋厂的人借去,到和平门外的野地里放了。张天伟急忙追去,看到野地里围观者人山人海。鞋厂工人没有用张天伟的放飞线,而是用厂里缝制鞋的线,所以风筝放得特别高。那天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朵朵白云,“梁山伯与祝英台”像天仙下凡,在空中飘荡。

  让风筝“活”起来

  张天伟迷上了风筝,时刻想着使风筝这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得到发展。他从小喜欢机械,爱捣鼓钟表、留声机、照相机,对机械传动有所了解。上中学时,他看到一本《时事手册》,上面生动介绍了制作风筝能手“天津魏”的故事和他的几件作品,令张天伟感触很深,但对其中的“公鸡斗架”,认为依靠副线“斗架”显得美中不足,如果只有主线,依靠风轮让鸡自动斗架就更好了。后来,他和父亲一起给巷里制作春季社火用的“鹬蚌相争”工艺品时,做出了可以煽动翅膀、转脖、张嘴的仙鹤,张天伟就想,自己以后要制作能动的动态风筝。可惜当时他找不来需要的齿轮,自己也没有制作齿轮的设备,所以一直没有动手做。

  转眼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视为“封资修”受到批判。“文革”初期,看到小孩们放风筝,张天伟忍不住做了一个立体灯笼风筝,上面写上当时的政治口号“抓革命、促生产”,老伴看到后,说你家是西安有名的大地主,这是啥时候么敢弄这事,她用力踩破了风筝。

  张天伟从此再没有做过风筝。1984年,得知潍坊举办“首届国际风筝会”的消息,张天伟无比激动,心想,既然国家支持这项活动,自己就应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中国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当时他在工厂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可以自己用车床铣所需齿轮,所以制作动态风筝不存在困难,从1988年开始制作动态风筝。从此后,他参赛的风筝都是动态风筝。

  去年6月,中国黄河风筝协作区委员会授予张天伟“黄河风筝大师”。目前获得这项称号的全国只有10人。

  文/图记者金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