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名副其实的《火巴耳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10:44 四川新闻网

  就象一顿特别丰盛的农家年夜饭,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的狗年春晚上,汇集天下名菜一个个佳肴端出来,尽管味道各异,但满满当当挤了一大桌,也实在是难为了众多“名厨”们。

  “川菜”的代表,是由四川笑星赵亮、张德高、张玺捧出的一盘“回锅肉”——小品《火巴耳朵》。“火巴耳朵”在四川方言中的含义大家都心知肚明,大意为男人怕老婆,

凡事不敢尽兴。我觉得,小品《火巴耳朵》就像该节目的名称“火巴耳朵”一样,没有亮出四川的绝活,川味不浓,有负川人众望。

  首先是方言味淡,“川普”不伦不类。成都话夹杂川普,别说是祖国各地观众搞不懂,就是地道的四川人听起来也忒别扭。地方小品能够在历届央视春晚上有一席之地,必须要靠深厚的当地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方言特色取胜。不说当年本山大叔凭借没有几个能够完全听懂的“东北二人转”一炮走红,就是赵亮、张德高等人前辈沈伐两次上春晚,也是满口正宗的四川话赢得了受众的认同。其实,担心国人听不懂完全多余。象今年春晚最出彩的《吉祥三宝》,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一家三口,用蒙语和汉语交替演唱,又有多少人能听懂蒙语?但歌曲中的清纯悠远意境谁都能感受出来。

  剧情简单,立意不高,麻辣味全无。两个怕老婆的男人面对一个“母老虎”,做事瞻前顾后,没有什么原则,做人具两面性,死爱面子活受......难道,这就是我们川人的整体形象?这样才能体现夫妻之间的爱?这次的《火巴耳朵》,实际上还是对以往上春晚的谐剧《零点柒》、小品《接妻》等节目的“回锅”,都是在拿夫妻、家庭在“说事”。可不可以题材更宽广一些?整个春晚始终贯穿了对赠台大熊猫的取名活动,为什么作为大熊猫故乡的我们没有想到在这方面做做文章?何况故事平铺直叙,包袱抖得不多也不出人意料,“四川人特有的睿智和幽默感不见影踪”,让观众想笑都找不到机会。全场近10分钟的表演,找不到当年沈伐一句“二点五,二点七”类似的经典语言。

  尽管特别卖力,但表演者张德高给人的感觉总是“人在场上打转转的时候多些”,赵亮的形象不如“毛子”,张玺远没有“中江表妹”泼辣,不象是四川本地的媳妇。假如换上“傻儿师长”、 “梅老坎”、等,可能效果会好得多,多少会救回一些场,多赚点掌声。此外,场景布置、人物装束等都显得很随意,缺乏巴蜀特色和新时代特征。

  回过头来,我们真的该道声“万幸”了。幸好由于零点钟声敲响之前节目超时,《火巴耳朵》被临时调整到“晚宴”即将散席的时候才让端了出来。要不然,做工不精的这道“菜”真让世人以为“川菜”变了味。明年猪年春晚大宴可是以“川猪”闻名于世的“川味”做主导的绝佳机会,魏明伦、何开四、李伯清等蜀中才子们,可不要再当“火巴耳朵”,要早做、做好“猪”文章,争取在年夜饭上亮两手,雄起!(蓬山樵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