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华人给小费:付小费争执 以离婚收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10:46 新华网

  生活在美国,给小费是日常生活一大学问,该给谁?给多少?常令人费煞思量。2005年12月圣诞节前夕,《华盛顿邮报》发表一篇有关小费的报道,文中引用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的名言说:“小费给多,像傻瓜;小费给少,是大傻瓜。”

  为了不致被人讥为大傻瓜,一般人通常采用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标准来给小费,但有些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例如一般华人认定餐馆的小费是15%,但这个标准若用于华人社区的

理发行业,很可能被人视为“小气”。

  除了餐饮业通常给税前15%小费的“行规”外,其它服务性行业小费应给多少才合理,不但移民来美的华人不大清楚,据消费者报道网站调查,连许多美国人也为“该给多少?”大伤脑筋。多项调查显示,在美国,三分之一的受访者不知道如何给小费。

  另据《小费小指南》一书的作者之一史黛西·克瑞奇尔说:“每个人对如何给小费,见仁见智,一提到就情绪激动,而且大家还不愿承认,自己其实也不懂如何给小费。”

  康乃尔大学旅馆学院教授林恩指出,多数人不喜欢给小费,只是为了避免尴尬不得不给。多年来他一直研究人们给小费的习惯,发现一般人之所以给小费,最大原因不是因为对方服务良好,而是为了争取社会认同。

  林恩说,小费给多给少,并无硬性规定,因人而异,也完全是个人决定。但不论多少,表示诚意最重要。慷慨固然是好事,也必须量力而为。

  美国的观光旅游小册子通常都会提供基本的“小费指南”,如举凡从餐馆用餐、搭出租车、理发、美容等各项服务行业,到代提行李、代客泊车的服务生、旅馆的清洁工、大饭店给人开门的、帮人叫车的,都要付小费,因为小费是这些人日常薪资的一部分。

  小费起源于18世纪伦敦

  欧美一些国家实施小费制度,本意是对服务品质的一种评估,小费的多寡视乎服务品质好坏而定,给多少小费是自由心证的行为,但发展到当今之世,给不给小费,给多少小费,似乎被人解读成向社会表明自己的价值,表现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给小费一般有约定俗成的习惯,在各种惯常给小费的服务行业中,要数餐馆的小费最具代表性,也最富争议性。美国每个州大概都有常规,如洛杉矶餐馆一般以10%至15%为原则,消费指数高的纽约则是15%至20%,并建议晚餐小费比午餐要多些。餐馆侍应生都指望客人多给小费帮补收入。

  许多人都知道美国是一个风行小费的国家,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小费的起源。据记载,小费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当时酒店餐桌中放着一只碗,上面写着“保证服务迅速”,顾客将零钱放入碗中,将会得到服务员迅速周到的服务。这种做法逐渐扩展到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一种习惯做法。

  服务好坏决定小费多寡

  华人给小费大方还是小气?带着这个问题,《世界周刊》走访了纽约华人社区十余个服务性行业,包括餐馆、送外卖、美容、按摩、理发、修甲、代客泊车、修车、电召车、导游、赌场发牌员及装修工人等。综合数十名各行各业人士的意见,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笼统而言,华人中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比其它行业的人大方;蓝领阶级比白领阶级大方;中产阶级比有钱人大方;年轻人比年长者大方;中国大陆移民比台湾移民大方;大陆移民中的福州人给小费比较大方。在所有光顾华人服务行业的外族裔中,犹太人比较精于算计,印度人大多不给小费或给较少的小费。

  当然,上述调查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偏盖全。正如台湾移民中有不少出手大方者,福州人中也有小气的。事实上,无论哪一个地方的人,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都有小气和大方两类。无论给予或接受小费的人都同意,态度友善、服务良好往往是决定小费多寡的关键因素。吝于给小费的人,要以一颗包容的心体谅靠小费生活的人的心情;希望获得较多小费的人,要检讨自己是否“值得”多拿小费。

  到酒楼用餐,结账时若有领班来询问是否对餐馆菜色或侍应生服务不满意时,可能就意味你的小费给得太少了。

  法拉盛东丽宫酒楼经理梁炎说,中餐馆偶尔会遇到一些不给小费或少给小费的客人,一般酒楼的规矩不能跟客人强索小费。若遇到这种情况,酒楼方面通常会由经理出面,技巧、婉转地问客人是否对餐馆菜色或侍应生服务不满意?如有不足之处,希望“听取意见”加以改进,然后视乎客人答案再决定下一步对策。假如客人表示没有任何不满,就坦言小费给得太少了,小费是餐馆员工收入的主要部分。

  梁炎说,华人食客普遍给15%至16%的小费,有的则超过18%至20%。晚餐和酒席,招呼好一点的,客人有时会给20%的小费。

  纽约多间中午设茶市的港式酒楼表示,虽然餐馆小费例规是15%,但由于中午光顾茶市的客人通常逗留的时间较长,吃得却不多,侍应生要不断给客人斟茶倒水拿盘子。假如八个客人只吃了30多元东西,按照15%的例规给5元小费,平均一个人给的小费差不多只有六角钱,侍应生分到的小费实在少得可怜。也有人认为午餐只需付10%至12%的小费便可,一般建议最好按人头每人至少给一元。

  综合多间中餐馆的看法,华人食客给小费基本上中规中矩。法拉盛成都膳坊餐馆的侍应生小余表示,客人大多按照税后的15%给小费,一般会付整数,如消费50元,15%的小费是7元5角,客人一般会付8元,也有些客人分分毫毫算得清清楚楚。

  华人食客给小费呈两个极端,不是出手非常大方,就是极其小气,锱铢必较。酒楼对两类客人的印象最深:一种是“潇洒型”,有的客人晚饭吃1000元,给小费高达二三百元;一种是“铁公鸡”型,极其悭吝,无论服务多么好,早就打定主意只付10%,甚至一毛不拔。

  不少中餐馆偶尔会遇到不付小费的食客,有的是存心不付,有的是从其它国家来的游客或初到贵境的新移民,不知道用餐要给小费的例规。有些从加州来的客人,往往也只给10%的小费。有的早期来美的“老华侨”,由于大多从事低下层工作,胼手胝足,节俭成性,给小费一般不会大方。有的客人不近情理,异常挑剔,给的小费不会多。

  住在法拉盛的陈小姐说,有次她的一位台湾朋友来纽约观光,为了对她提供住宿表示感谢,临走前请她全家到中餐馆吃饭。她忘记提醒朋友该给多少小费的标准,偏偏朋友是拿着账单到柜台付账。她与家人在餐馆门外等候良久,却未见朋友出来。她有点不放心,便折回餐馆内找朋友。原来餐馆方面认为朋友给的小费太少,正在与之理论。经此一役,陈小姐为免尴尬,此后每当有外地客人请吃饭,她都抢着付小费,或提醒客人给小费的例规。

  陈小姐通常给小费的标准是税金加倍,这样肯定只会多于15%,而不必担心小费给得不足。她建议华人同胞如果有外地来的客人请客吃饭,最好要告知对方入乡随俗的例规,否则就像她一样“争着给小费”。

  曾在纽约一家海鲜酒楼做过8年收银员的罗晓玲说,该酒楼侍应生的底薪非常低,有段时间,每名侍应每天只有10元底薪,因此小费是他们的主要收入部分,客人不给小费或少给小费,就直接影响了员工的经济利益。就她所见所闻,华人不给小费是极个别现象,反而印度人经常不给小费,有时员工追问原因,对方勉强掏出几角钱,气得侍应宁可不要。

  在华人社区中,“福州人给小费最大方”几乎已成共识。原籍福建的法拉盛聚丰园餐馆老板陈善东说,福州人给小费确实大方,例如中午吃一碗面三四元钱,给小费也是三四元,几乎是 100%。而且这些人都是打工的,不少来自福建农村。他分析,福州人给小费大方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过来人”,感同身受靠小费吃饭的人的需要;二是出于一种怕人瞧不起的心态,争取社会认同。

  在餐馆打过工的留学生,给小费一般都大方。例如从中国大陆来美留学的小唐夫妇,靠在中餐馆打工交学费拿到学位,深知靠小费养家餬口过日子不容易,尽管他们至今仍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习惯,但到外面吃饭给小费总是出手大方,一般都会给20%。

  不过,唐太太虽然不反对多给小费,但主张要衡量一下侍应生的服务品质,服务好的二话不说给20%,不好的就只给15%至17%,因为唐太太认为要“奖罚分明”,“当年我们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如果服务好客人才会多给小费,否则对其他服务好的侍应不公平”。

  付小费争执 以离婚收场

  有人形容每当付小费就是自己的“痛苦时刻”,但因小费问题导致夫妻争执多年,最后以离婚收场的实不多见。安和以前的先生,几乎每次外出吃饭都要因为小费问题争执。前夫不管在任何餐馆吃饭,小费永远低于15%,有时甚至借口某道菜味道不对或嫌上菜慢而不给小费,令她觉得很没面子。她总是在离去时,偷偷从自己口袋里掏钱补足小费。有次被丈夫发现,当场大发雷霆,两人一路从餐馆吵回家,冷战了一星期。

  安说,其实不过是几块钱的事情,少喝一两杯咖啡而已。可是对于那些靠小费生活的人,意义非常不同。“我们既然能到餐馆吃饭,就不要在乎区区几块钱。相比于自己的薪水,几块钱是百分之几呢。但对于那些靠小费养家的人来说,每个食客的几块钱,加到一起,就是他们的主要收入。”

  安的前夫说,如果服务不好,就应该少给小费,甚至不值得给小费,让侍应生从中获得教训。但安说:“将心比心,我们在公司做事,也并非天天用心。即使菜的味道不好,或侍应生上菜慢了点,凭什么就不给小费?菜咸一点或淡一点,是厨师的错,为什么要惩罚侍应生?”

  为给小费导致夫妻反目仳离,可能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身为当事人的安,觉得小费问题严重伤害感情,她平生最恨男人小气,每次跟先生外出用餐都觉得颜面尽失,先生则怪她做滥好人、乱花钱。两个人互相指责对方。

  安说,美国人习惯用金钱数目来判断人的价值,给不给小费,给多少小费,等于向社会表明自己的价值,表现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不摆阔,也不要小气。”

  有夫妻因小费问题离婚,更有男女朋友因此一拍两散。刘小姐经由姨妈同事的介绍,认识一位“看上去很不错”的男朋友,两人初次见面后,都有意进一步发展。不久两人相约外出吃饭,结账45元,男方按照15%的行规付小费6.75元,刘小姐眼看他数着一角、五分的硬币,而不愿多付一个夸脱(25分钱)凑足7元整数,心想如果嫁给这种人,将来日子怎么过?这段感情到此也就画上了休止符。

  中餐侍应生 服务待改善

  在纽约上州开了17年中餐馆的孟广乐和雷静芝夫妇说,他们从台湾来美时,曾在餐馆打过工,后来自己做了餐馆老板,非常能体会从事餐馆业的辛苦。孟广乐到各地餐馆用餐时,总是有意多给小费,尽管有的中餐馆侍应生服务不好,不配得到那么多小费,他仍照给,孟太太也十分支持。

  家住北法拉盛的孟广乐夫妇经常光顾法拉盛中餐馆,按照他们在纽约上州开设餐馆的标准,法拉盛没有多少家中餐馆的服务是合乎水准的。“不少侍应生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站没个站样,坐没个坐相”。大多数侍应生都像守株待兔似地站在那里袖手旁观,不懂得主动迎合客人需要,客人朝着侍应生挥半天手,对方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无动于衷。孟广乐说,好的侍应生应该是客人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知道客人心里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根本用不着客人开口吩咐。

  在曼哈顿中城一家高级中餐馆做了30年侍应的H先生,就是孟广乐口中这样一位“够水准”的侍应。H先生说,他服务的中餐馆尽管食物价格较贵,但气氛高雅、服务周到。该店游客约占40%,在那里用餐,即使是陌生的客人也会感到宾至如归。

  在餐馆工作多年,H先生养成了慧眼识人的本领,顾客形形色色,各种各样,背景不同、文化不同、饮食嗜好千差万别,荷包大小各异,通过日积月累的培养观察分析力,他学会了“读”顾客,分析他们的需求,再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他说,顾客迈进餐馆,对于餐馆的服务总是带着各种具体的期望或需求。这些需求常常是潜在的,用不着顾客一字一句地说明,而是靠侍应的细心观察。能够满足顾客期望的服务,在顾客的眼中就是好的服务,只有顾客认为好的服务才是真正的好服务。有些熟客,进来后常常不用多说什么,H先生就已帮他点好酒菜,对方觉得受尊重,小费一给就是50元,一星期中总会到一两位这样的客人,虽然中餐馆的小费是“共产制”,H先生仍然挺高兴的。

  来自上海的老李原在上海一家国营饭店任服务员。来美后老李为了生活到芝加哥一家中餐馆打工,有的客人给小费,有的客人一毛不拔,有人给得多,有人给得少。有一次他当面嘲笑某个洋顾客小气,对方理直气壮地说:“我给小费是付你的服务费,你没有给我好的服务,当然只值这么一点,我为什么要多付你小费。”

  这一番说话虽然不中听,但有如当头棒喝,老李自此明白了小费的意义,觉得如果自己服务不好,就不值得多拿小费,客人也有理由不多给小费。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李对小费的认识逐渐上升,懂得了那是对于别人服务的尊重和认可,付小费是一种文明的行为。

  赢取小费要靠殷勤服务

  家住长岛的张太太,提到法拉盛的中餐馆侍应服务质素,心里就有气。她说她给本地中餐馆侍应生的小费比其它外国餐馆少,并非是“崇洋媚外”,一半原因在于侍应的服务质素太低。他们不懂得尊重顾客,不懂小费是要靠殷勤的服务来赢取的。

  张太太说,她光顾过不少中餐馆,有的侍应整天哭丧着一张脸,好象客人欠了他们的钱似的。有的只顾在角落里聊天,客人要添水喝茶置之不理,心不在焉,这种服务水准自然不应该奢望得到很多小费。小费不是非给不可的。所以,碰到服务不好的侍应,她宁可被人视为“小气”,绝不多给小费。“你大可不必理会侍应生的脸色,只需依照自己对该餐厅及侍应生的满意程度给付小费”。

  她认为,侍应生为顾客服务本是理所当然,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应该敬业乐业。她一向主张侍应生应用服务赢得小费,而不是在等着客人多给小费。只要侍应生周到地服务顾客,一般都会获得相对的回报。张太太曾光顾过一些“老美的餐馆”,即使是第一次造访,也都获得恰如其分的招待,所以付小费特别大方高兴。

  小费是外卖郎重要的收入部分。在长岛市一家中餐馆送外卖的小蔡,讲起送外卖生涯一肚子辛酸。他说当地叫外卖的不少是西语裔或非裔,提心吊胆担心安全不说,还经常得不到好的小费,经常对方只给一元,有时甚至不给。倒是有次送外卖的对象是华人同胞,餐费不过十多元,但对方给他50元说不用找了,让他感激涕零,可惜这样的机会就这么一次。他有些同乡在一些好的高尚住宅区送外卖,每天的小费收入相当可观,通常都能收到餐费的20%至30%以上。

  曾在田纳西州开中餐馆的王欣华,餐馆的客人以外族裔为主,付小费都付得爽快大方。她最难忘的就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到她店里打工,有次送外卖到一家高级酒店,餐费才二十余元,对方一古脑儿把身上所有的零钞都掏出来塞给外卖郎。一数,足足97元,乐坏了!“我们大家都替他高兴!”

  华人理发收费低小费高

  纽约华人社区发型店林立,无论在曼哈顿下城的传统华埠,或是皇后区的法拉盛,几乎是三五步一店,有几条街更成了“理发街”,彼此竞争激烈,价格低廉。

  《小费小指南》作者之一克瑞奇尔建议给理发业的小费标准:洗头妹每次二元到五元;剪发作脸修指甲每次约15%到20%。若以这个标准对照华人社区理发给小费的情况,华人真是大方得很。

  《世界周刊》走访了十余间发型店,发型师和洗头妹几乎异口同声都说华人小费给得相当不错。以法拉盛的发型店来说,洗头吹发大概由6元至10元不等,比较普遍的是8元;女士剪发吹发由12元至18元不等;小童剪发低至五六元都有。单以洗头吹发8元来说,大部分人都给发型师及洗头妹各2元小费,等于给了50%的小费。如果洗头妹有给客人头部按摩服务的,一般给三至五元小费甚至更高。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纽约华人社区美容店大行其道。据杨宝宝、温琳达、陈安妮及张丽塔等多位美容师几乎异口同声表示,做一个普通的脸部美容,大多客人给5元小费,大方一点的给8至10元。

  来自台湾的梁太太每周光顾发型店一次,洗头吹发8元,再给洗头妹和发型师各一元小费,她认为这样已超过20%。如果像其它客人给那么高的小费,对她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如果洗头妹给她按摩,她会给4至5元;如果洗头妹只是随便抓一抓,冲洗得又马虎,有时她连一元都不想给。

  修车泊车给小费表尊重

  给小费学问大,有些处在“模糊地带”的行业该不该给,令人伤脑筋。例如不少华人不知道修车工人要给小费。万里修车店的费老板就认为,虽然修车工人的主要收入不靠小费,但给一点小费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原来在一家华人修车店工作的沈师傅,就是因华人没有给小费的习惯,而转往一家韩裔修车店。他表示,韩国人给小费很大方,一天下来小费收入相当不错。

  在美国,代客泊车的服务生也属要给小费的对象。《小费小指南》建议停车场取车,一般一车一元;代客泊车通常两到三元。法拉盛喜来登饭店几名代客泊车的服务生都表示,在这方面,华人给的小费相当不错,一般至少给一元小费,有的从二三元至十多元都有。其中一位叫阿平的服务生,常常拿到很不错的小费,圣诞节拿到最高的小费是80元。

  在停车场收款的赵先生表示,蓝领客人给小费通常都比白领客人大方。停车场服务生拿的底薪不多。如果客人多给小费,其实获得的服务也是相对的,如服务生会待客人如上宾,争着给客人提东西、开车门,客人会觉得很有面子。

  电召车小费 洋人较大方

  在纽约,不少华人投入电召车司机行列。华人电召车公司的收费,比美国大型电召车公司便宜许多,在唐人街或者法拉盛同一个街区内,只要6元左右。从皇后区到拉瓜地亚机场只需10多元,肯尼迪机场22元左右。美国电召车公司在一个街区内起价10元,往机场要30多元。

  新金马电召车司机江卫年说,以电召车这一行业来说,洋人给小费要比华人好,通常到机场22元,洋人会给5元,华人只给两三元。许多人都说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比其它行业的人大方,他最不理解的是有些从事服务性行业如夜总会、卡拉OK的小姐,也靠小费生活,坐车却经常没有给小费的习惯。

  从香港来纽约的李司机,开了三年多电召车。他平均一天开车12小时,一周工作六七天。刚抵纽约时他做过搬家工人,工作吃力辛苦,还不慎扭伤了腰。他在香港曾开过出租车,经朋友建议,做回老本行,贷款买了一辆林肯汽车,加入一家华人电召车公司,他很喜欢现在“轻松自由”的工作。

  李司机说,在香港开出租车,通常要收往机场旅客的行李费,在纽约坐出租车不收行李费。遇到从香港移民来美的客人,有时会主动多给小费。他开心的不仅是因为钱,而是因为自己服务好,乘客对自己工作的肯定。

  旅行社的导游本来也是要拿小费的。自香港移民来纽约的资深导游蔡彼德说,近年他带的旅行团基本上来自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由于他们没有给小费的习惯,旅行社方面干脆采用“包团制”,亦即是将小费包括在团费内。有时客人会主动再给小费,对他来说是意外收获。

  蔡彼德印象最深的一个关于小费的小插曲,是一次带几名大陆团员在曼哈顿搭乘出租车,路程很短,车资只有4.3元,付钱的团长给了5元,出租车司机理所当然认为零头是小费,所以没有找钱的意思。团长坐在车里不动,等司机找钱。双方僵持了一会,团长才记起出国时外事办人员曾说过“美国的国情”,坐出租车是要给小费的。

  修指甲收入 小费占一半

  美甲是许多美国女性的“例行公事”。纽约美甲业蓬勃,许多华人移民投入这一行业。在纽约由华人经营的指甲店比比皆是,如在纽约长岛开指甲店的胡小米、在雷哥公园开指甲店的龚太太及在法拉盛开指甲店的叶月华等,都是由修甲店打工开始,再自行创业当老板。店中的员工几乎清一色华人,顾客则以外族裔为主。修手指甲及脚甲全套服务的一般行情,收费大多由15元至20元不等。有的是平日跟周末价钱不同,如周一至周五修手指、脚指甲15元,周末18元;有的是平日跟周末价格不变。客人给的小费一般是5元,也有的人给8元至10元不等。

  无论小费多少,也是修甲行业收入的一部分。例如阿美在一家华人开的指甲店修甲,每天挣30多元,另加小费30多元,共60多美元,小费占了收入的一半以上。她对目前这份工作非常满意,因为折合人民币等于一天赚500元人民币。她有同乡在温州人开的超市做收银员,一天站着工作十多小时,月入一千七八百元,收入跟她差不多,但论工作性质,修甲相对舒服得多。

  发牌员体验 赌桌看人生

  近年越来越多华人任职赌场发牌员,因聘请条件要求不高,也不需要很好的英语能力和赌博经验,没有年龄限制;只需接受发牌学校一两个月训练,学习发牌技巧及基本英语,取得学校证书就可以去赌场应征。因工作时间固定、轻松、收入高、福利佳,不少新移民趋之若鹜。

  当年在中国大陆以小说《伤痕》而蜚声文坛的名作家卢新华,赴美国留学生活多年,曾在洛杉矶一家大赌场任职发牌员。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带给他很多感悟。

  赌场发牌员基本底薪不高,主要靠小费。卢新华和许多同事一样,看中的不是底薪,而是小费,上了牌桌后的第一件事通常都是关心每副牌小费的有无和多寡,并习惯以给不给小费,或者小费给得多少来给牌桌上的客人画线,决定他们谁是好客人,谁是差客人,谁是坏客人,逐渐积累在赌桌上看人的经验。

  卢新华举例,韩国人赢了钱,常常很激动,小费给得很爽气大方,但若输了钱,也很容易发脾气,个别的还摔牌,骂人、迁怒发牌员;白人赌品较好,也很安静,但给小费像“挤牙膏”,一点也不畅快淋漓;中东来的客人脾气比较大;而华人给小费是要看人的,熟识的赢了钱就多给些,不熟识的就随大流。

  在所有的客人中,赌场发牌员最不希望见的是犹太人,他们几乎是不给小费的。卢新华曾有过“一个恶梦般”的晚上,在牌桌上一连发了差不多10副牌,都让一个犹太年青人赢了,要是换了别的客人,每副牌的小费差不多都会几块几块地丢过来。这名犹太青年却在众目睽睽下坚持一毛不拔。

  桌上的客人后来有些看不下去了,纷纷提醒他:“你应该给小费的,他们以此为生,还要养活老婆孩子呢。”那犹太青年开始时不吱声,只是低着头堆他的筹码,后来旁边的议论多了,他抬起头坚决地说:“不,我要是给了,会带来霉运的。”

  你敬我一尺 我敬你一丈

  来自上海的装修工顾伟指出,装修行业不像餐馆那样已建立一定的给小费例规,介乎可给与可不给之间,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给与不给小费的客人都有。他的工作主要是安装门窗,需要一定的技术,通常客人对服务满意,都会酌情给一些小费,从5元、10元到数十元不等。对装修工而言,虽然不是靠小费收入,客人给小费多少还是其次,主要是觉得受到尊重,会将善后工作做得更好,将地上的垃圾清理得特别干净。

  来自天津的散工小施表示,他目前还没有固定工作,经常到法拉盛的散工市场等待工作机会。每天工钱由80元至100元不等,有的客人会给五至20元小费不等,有的则分文不给。如果客人给小费,对他不无小补,心里当然高兴,工作也会卖力些,干活细致些。“因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刚刚请了装修工人为住宅换门窗的杨小姐表示,虽然没有规定非要给装修工人小费不可,但既然他们那么辛苦来为自己做事,她宁愿在其它方面节省一些,工人的小费一定不能少。何况从另一角度来看,“你对我好,我对你好”是互动的,给工人一些小费,对方心里高兴,工作起来会更加认真仔细。这就不是区区小费可以计算在内的。(来源:北美《世界日报》,记者:曾慧燕)

  来源:中国侨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