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民间共识与官方共识有时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14:42 新华网

  毛飞 作者文集

  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而“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城乡居民对挣不到钱的一致归因之一。(2月7日《中国青年报》)

  调查算是新闻,但调查的结果根本不算是新闻。近些年来,在科教兴国、教育脱贫、治贫先治愚等高扬的旗帜下,不少家庭却几乎变成了赌桌前忐忑不安的赌徒。送孩子上学仿佛成了一场押上全部家当的赌博,赢了或许“脱贫”,输了注定雪上加霜。一时之间,忍受贫穷居然成了摆脱贫穷的代价。而在这场盛大的赌局中,失败者似乎比胜利者更多,教育的致贫功能好像比致脱功能还强。

  关于“教育致贫”,民间存在着广泛的共识:现象是客观存在且形势严峻的,原因是教育收费超出了普通公众特别是广大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关键的解决之道是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实现教育公共属性的回归。围绕“教育致贫”问题的讨论、研究更是一年多过一年,来自于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然而,政府主管部门则有另一种声音。张保庆无疑是目前公认最能说真话、最能与普通百姓产生共鸣的官员之一,但即使是他也从未在“教育致贫”问题上与公众达成过一致。在教育部2005年第11次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谈到了“教育致贫”,他说:“这句话有一点道理……家里一下供四五个大学生,当然会穷了,谁都得穷……让孩子都上大学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要量力……中国的国情就是如此。不能把这样的事归结为国家和政府的过错,更不能随便说成是上学致贫。”(2005年8月29日,可参加教育部网站,各媒体都有报道)在他看来,“教育致贫”只存在于大学教育领域,源于供养孩子过多,并非由于政府公共管理存在错漏——这显然与民间共识不同。由此可见,对于“教育致贫”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与民间共识明显存在差异。

  民间共识早早形成,而官方共识却总要姗姗来迟。民间共识与官方共识之间有时差,这几乎成为一个定律,而并非“教育致贫”的专利。比如,国家发改委近日表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且分配差距相当程度上是不合理的;事实上,这个论断早就是民间广泛认同的共识,并无任何新鲜之处。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上,官方共识总算赶上来了;而在“教育致贫”问题上,与民间共识一致的官方共识还遥遥未见。

  民间和官方通过两种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依据不同的规则做出研判。民间依据亲身感受,痛了就要喊痛,爽了就要叫爽;但官方就复杂得多,信息管道上存在无数个“把关人”,决策体系内交织着无数条利益链。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共识上难免出现时差。只不过,由于政府还担当着解决问题的责任,认识上的时差必然导致措施上的迟滞。在等待官方共识到来的漫长过程中,公众将承担巨大的成本。

  人们寻找过许多缩小时差的方法,民主决策或许是最好的办法。政府主管部门能否实现与民意的无缝对接和良好互动,决定着时差的幅度。如果目前的“时差”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公众将无法摆脱“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等痛楚的长期煎熬。

  相关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