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孙凤岐谈实现西部报业新跨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11:07 新华网

  创新、改革、发展,实现西部报业新跨越

  ——贵阳日报社总编辑孙凤岐访谈录

  中国报业巨头齐聚广州 共商报团发展大计

  《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近日出版

  【前面的话】孙凤岐,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贵阳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历任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贵阳市文化局局长、党委书记,2004年5月出任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贵阳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贵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贵阳日报社属西部地区省会城市的报社。最近有两件事,让我们对贵阳日报社刮目相看:一是在今年报业的广告收入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贵阳日报社的广告收入却比去年同期增长8%,连续两年广告收入过亿;二是在西部地区报社信息化普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贵阳日报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了新闻采编系统,并荣获了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为此,最近我们采访了孙凤歧总编辑,请他谈谈在新媒体崛起和传统媒体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对西部地区报社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和信息化的建设思路 。

  记者:孙总,您是我采访的西部地区第一位报社老总,我很想知道,这几年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下,在传统媒体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贵阳日报的发展和改革情况如何,报社的信息化建设取得那些进展?请您给我们作些介绍好吗?

  孙总:好的。贵阳市是西部的一个省会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级的森林城市、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在这片热土上,贵阳日报社作为贵州的强势媒体,认真履行党的宣传职责。

  在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这几年包括贵州省在内的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有了较快的发展。尽管面临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冲击和新一轮报业竞争的加剧,贵阳日报社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宣传报道还是事业发展,无论是经营收入还是信息化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这主要得益于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政策,也秉承了报人唯信的六个字:创新、改革、发展。

  创新,是报业竞争的生命

  记者:您刚才讲到报业都遭遇了新媒体的冲击和新一轮报业竞争,西部地区报业也不例外,请问,作为西部省会城市党报的贵阳日报是如何应对的,在发展战略和改革思路上有什么考虑?

  孙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无时无处不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密相联。而人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思路决定出路。

  我们首先确立了从单一的报纸出版单位发展为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一业为主、多业相辅的强势报业集团的发展理念;确立了“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再向品牌经营”的经营理念。

  顺应报业发展和党报改革新形势的需要,我们还确立了以“权威、公信、引导、服务”为主旨,以正确导向为灵魂,以“三贴近”为精髓,以新闻办报为根本,将《贵阳日报》办成一张“引领主流舆论的现代新型城市党报”的办报理念。

  我们按照轻重缓急、稳步推进的原则,围绕“体制、机制创新”从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考核制度上深化改革,实行岗位目标、经营目标和绩效目标责任考核制,开拓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基础性的机制体制创新。

  改革,是实施发展的动力

  记者:根据您们确定的创新思路和战略目标,您们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又是怎样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努力把报社的事业做强做大?

  孙总:思路已经明晰,目标一旦确定,关键在于找准突破口,而深化改革就是报社发展的动力所在。为此,我们推进并深化党报改革以及报社机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经营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采取各种有效举措,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报社发展的活力。

  我们实施了《贵阳日报》的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整合,内设机构由原来的28个整合为19个,中层干部职数由54个减为38个,平均年龄下降了5岁;一批年青同志走上中层领导岗位,职工实行了双向选择。

  我们建立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物质采购制度、经营收入管理制度等,使报社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实行成本核算、成本考核、成本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进经营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增效增收。今年广告收入与去年相比,同比增长8%。

  我们为进一步提高党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报社决定强力推进党报改革,推出了改扩版后的《贵阳日报》。版面由原来的日均12版扩为日均16版,周五为24个版,分为AB两叠,在版型上将传统的760报型改为国际流行的720报型。

  我们按照新闻规律改革党报宣传,改变新闻宣传的表达方式,改革和强化党报言论,努力做到领导活动报道亲民化,中心工作报道新闻化、百姓大事报道重磅化,通过实现“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在党报宣传中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宣传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树立了党报的良好形象。

  我们以主动贴近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精心组织宣传报道。针对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事关全局性的大事进行重点报道和尝试报道。

  我们推出了系列特刊和号外,强化宣传效果。比如,配合雅典奥运会、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和“神六”成功发射等,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富有特色,信息量大,厚重耐读的特刊,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创新服务方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发展是硬道理

  记者:在创新理念的引导下,在改革举措的推动下,这几年贵阳日报事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您们投入巨资,建设新的印务中心,打算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在“十一五”您们有什么新的计划和打算?

  孙总:创新与改革的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快报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我社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努力使贵阳日报社成为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一业为主、多业相辅的强势报业集团。同时,制定了以建成新印务中心,在全省形成印务能力的相对优势;实施党报改革,增强党报影响;完成机构、人事、分配、考核等内部机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自主发行网络,进一步强化发行力度,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广告经营水平,确保广告收入稳中有升;推进子报改革报不良资产转化为优良资产的第一阶段目标。

  实现资本运作,促进报业相关产业的更快发展,逐步实现一业为主,多业相辅的产业结构;初步实现最大的规模经营效益和集中管理效益,使贵阳日报报业集团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的报业集团的第二阶段目标。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报社长足发展期目标的前提条件。进一步提高印刷能力和印刷质量,是我社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报社正在以投资1.2亿元,引进三条世界最先进的“数字高速彩色报纸印刷生产线”和建设新的印务中心。目前,已完成进口大型印刷设备采购的国际招标工作,签订了合同,并在金阳新区征地83亩,新印务中心的建设已进入了全面施工阶段。新的印务中心建成后,印报能力将有大幅提升,由现在的每小时2.5万份增至7.5万份,印刷质量也将进一步提高。

  实现报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为此,报社党组决定从2005年起,每年拿出20万元,专门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同时建立和健全选人、育人、用人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和经营管理人才。

  信息化是报业的必由之路

  记者:贵社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什么具体打算?

  孙总:应该说,贵阳日报社的信息化起步较晚,始于1997年。当时的核心服务器仅是64M/1GB、客户机是286、网络交换机是10/100M 、操作系统是Windows95,工作对象是日对开八版的“贵阳晚报”。

  我们认识到,报纸是一个传统的媒体,随着传统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面对新媒体迅速崛起引发的传媒竞争的加剧,报业必将走向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相融合的新时代。因此,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我们提出了“迎接时代挑战,创建现代报业”的战略思路,从此,蓄势待发,迎来了我社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按照“创建现代报业”的战略思路,贵阳日报社的信息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艰苦发展的历程。技术人员从刚开始的2人到今天的17人,设备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了规范、安全、先进的核心设备中心机房:高端采编服务器系统、T级SAM、NAS海量存储系统、灾难备份系统、邮件服务器系统、新华社全球网接收系统、互联网接收系统、流媒体服务器系统和多种应用系统,建立了杀毒和防火墙系统,网络系统实现了百兆桌面,千兆主干和万兆扩容的走势,整个构架均保证了双机,双链路、双备份的冗余。

  我社在信息化建设上除了核心设备及网络设备的投入外,为记者、编辑配备的设备也有很大的改善,现在每人均配有奔3以上台式计算机,还有一半以上拥有奔4以上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设备的配置反哺了许多新闻采编人员对计算机的喜爱和对数字信息的浓厚兴趣,应用计算机和数字信息已在我社蔚然成风,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报纸质量的改善。

  信息化极大地推动了报社宣传报道和经营事业的发展。就拿我们新开发的采编系统来说吧,目前平均日处理90个四开版面,有力地支持了以编辑部为核心、五报一刊一网站的采编需要。今天,我社已从创刊时的一张报纸发展到拥有《贵阳日报》(对开16-24版)、《贵阳晚报》(四开32-56版)、《新世纪体育报》(四开24版)、《健康之友报》(四开16版)、《广电生活报》(四开32版)和《商品评价》月刊及《金阳时讯》新闻网站的准报业集团的架构,成为贵州省的强势媒体。广告收入连续两年过亿元。一个西部省会城市报纸年广告收入过亿,让许多媒体同行感到惊讶。报社能有今天这样一个好的局面,是与报社这几年信息化建设取得的进展是相得益彰的,技术人员功不可没。

  我们依靠的是自主创新精神

  记者:您们的采编系统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出来的,开发这样一个大型的应用软件,对地方报社的技术人员来说,难度和风险都是很大的。听说,当报社的技术人员向社党组请战,“决心依靠年轻的团队,群策群力,争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新闻采编系统的开发”时,得到了党组的全力支持。当时,您们为什么敢冒风险支持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当时是怎么想的?在开发过程中,社领导又是怎样给他们以全力支持的?

  孙总:随着报社信息化的日趋成熟,当时报社领导班子在技术应用上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西部是相对贫困和落后的,我们能不能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走出一条(或一段)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条(或一段)符合科学而具有创新的道路?同时大家也体悟到,通过几年来对报业采编系统的需求和问题的了解,通过几年来我社专业队伍的不断成长和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我们是有能力开发好自己熟悉、自己使用、自己维护的新闻采编系统的。这样,报社领导形成了共识:对科技人员这种“不仅要做好现代化科技的熟悉者、应用者、维护者、更要有志气争做创新者”的创新精神理应给予支持,因此,同意了采编中心的报告,并批示:“请抽调几名业务骨干,集中精力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报社在时间、经费上将给以支持”。

  按照社领导的批示,采编中心组织了课题小组,建立了专用模拟网,在实践中开发,在模拟中应用,在应用中总结,前后历时一年零八个月才开发成功。

  在开发的关键时刻,报社领导为加快开发进度,确保开发任务的完成,决定对课题组采取异地封闭工作方式,在开发环境和工作条件上充分满足开发工作的需要。在此期间,报社领导亲临开发现场了解、指导工作,亲切慰问开发人员,极大地鼓舞了年轻技术人员的攻关热情。开发完成后,我们将这套自己开发的采编系统定名为《报远图文采编系统》,以激励报社和全体技术人员的自强不息的自主创新精神。

  记者:系统开发最后的结果如何,应用情况怎么样?下一步您们准备怎么做?

  孙总:《报远图文采编系统》研制成功后,报社为了确保它的应用,进行了多次论证和模拟运行,然后首先应用在出报周期较长的周报上。通过半年的磨合,逐步扩大应用范围,规避了风险。2005年5月,这套图文采编系统一次全部切入整个网络, 在我社五报一刊一网站上运行。

  我社自主开发的《报远图文采编系统》,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开发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独特功能:比如,可以对稿件和图片进行原始备份,对图片版面进行处理;所有版面稿件可进入数据库,并方便查询;关闭稿件共享,保证版面稿件的交互和可靠;将FIT包下载本地组版,完成后再上传版服务器,降低采编流程对网络资源的消耗;集成飞腾软件与Photoshop软件,方便调用;发排不含图片数据,节省服务器存储空间;发排PS文件唯一,对发排PS文件进行管理,避免发排与照排之间错误;界面友好易操作,进程信息清晰;严格的网络流程管理、信息目录的唯一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报纸的采编质量。

  如今,这套系统已在本社成功运行一年多,经受了工作和时间的考验,通过了贵州省信息产业厅“软件产品登记”,通过了贵州省软件测评中心“软件测评”,获贵阳市2004-2005年科技成果三等奖、中国报业协会2003-200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新闻技联“第二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报运图文采编系统》在我社的实际应用证明它是成功的、可靠的。2005年11月,借《报远图文采编系统》在我社应用的契机,我社邀请了我省9个地区、市报的同行们来社参加采编系统的推广会,共同探讨西部报业在采编流程上的共同发展,以及处于贫困地区的贵州报业如何建立采编网的课题。作为西部省会城市报,我社愿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更大的社会生产力,与贵州的报社、西部地区报社乃至东部发达地区报社共同分享、共同发展,让“一枝独放”能带来“满园春色”,正如中国报业协会给我社《报远图文采编系统》的推荐信中写的:报业技术部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工作的应以此开始探索、逐步走向成熟。

  既要有志气,更要有科学态度

  记者:通过自主创新、独立开发,您们有哪些切身的感受,取得哪些成功的经验?下一步您们有什么打算?

  孙总:八年来,贵阳日报社在信息化的进程中自主开发的技术成果一直不断,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报远图文采编系统》外,我们还自行开发了《时讯网络管理系统》《崭新新华社稿件入库系统》《时讯网站发布系统》《时讯远程投稿系统》等软件,都用在了工作上。近期,我社又研发了《贵阳日报社广告监管系统》,将报社的广告管理和监管机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些软件的开发既为报社节省了开支,又锻炼了队伍,并创造出为我所有又适应市场的软件产品。

  回顾八年来我社走过的自主创新的信息化历程,我们有以下几点感受:第一,一个报社要做大做强,必须有创新精神,而这肿创新一定要适应于本行业的特点和需要,结合本社的实际和条件;第二,实现创新,要有理想、要有志气,更要有科学态度,创新才会有成功的希望;第三,科技创新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要高度重视科技发展,重视报社信息化,重视科技人员,要信任、关心、支持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报社的领导不仅要为报社的编辑记者创造一个大舞台,也要为报社的技术人员创造一个展示他们才华、能学以致用,学以有用的舞台;第四,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规划建议,我社的发展规划要贯彻中央的精神,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报纸版面数字化、网络办公平台已开始进行研制。我们的宗旨是借助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我社的综合能力、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西部,是一块发展、充满生机的热土。作为西部的报业,贵阳日报社在“十一五”期间将借科技的力量腾飞。

  《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近日出版

  由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撰写、总篇幅达100余万字的《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以下简称《报告》)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根据这个《报告》的统计,我国日报出版总量规模连续第五年居世界第一。

  中国报业巨头齐聚广州 共商报团发展大计

  “报业集团的创新与发展”论坛由中国记协主办,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承办。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徐心华、新华社副社长鲁炜、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黄传芳、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中宣部改革办调研处处长朱涛、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锋;以及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国华、广州市委副书记方璇等省市有关领导和会议的东道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戴玉庆出席会议。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主持会议。

  2005中国报业:寒风中的徘徊与期待

  2005年,对于曾以“最后一个暴利行业”而笑傲群芳、创造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的中国报业来说,用“疲软”和“四面楚歌”来形容其现实处境似乎并不为过。从令人瞩目的高增长到举步维艰的“严冬”困境,这巨大的落差,给中国报人带来空前的忧虑和思索。忧虑的是,这种“严冬”气候可能会演变为一种常态,使报业竞争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思索的是,中国报业如何才能在“严冬”的雾霭中拨云见日,创造出“传媒战国时代”新的报业神话。

  来源:中国传媒科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