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村小学背负的压力有多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0:36 石狮日报

  

农村小学背负的压力有多重(图)
本报讯昨日本报以《外来务工者子女就学要交百元“基金”》为题报道了我市某社区向辖区内的小学生收取“建设基金”一事,文章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市委领导及效能办领导亲自过问并处理此事。

  昨日一大早,本报热线再次响起,打进电话的是在某镇小学正要为孩子办理入学手续的多个家长,他们称要让其孩子顺利入学,同样要交“建设基金”。经记者调查核实,学

生家长反映的情况属实。该小学校董会向每位学生收取100—300元不等的“建设费用”。该小学校董会称之所以向学生收取建设费用,主要是学校在近期的基础建设中缺乏足够的资金,以此种方式向学生家长“募捐”,是迫不得已,农村小学要发展,实在需要太多方面来关注……随后记者将此事反映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表示将着手调查。

  那么,农村小学背负的压力究竟有多重?为此,记者采访了学校、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士。

  学生过多,给学校带来校舍和师资方面的压力

  一位农村小学的校长告诉记者,如今一些农村小学处于饱和状态,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据这位校长介绍,他们学校共有1700多名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按照有关规定,标准班级只能容纳45个学生,农村学校可以容纳到50人,但由于学生太多,如今他们学校有的班级已经超过60人。

  校长说,按照学校如今的校舍规模,接纳1700名学生已经十分饱和了。上学期结束前,学校就已经发过通告,告知外来务工者,学校生源已经饱和,希望不要轻易将孩子带来借读。但始料不及的是,新学期开学之际,仅前来登记在册要求借读的就已达到100多人,而要入读的孩子的数量远远高过这一数字。学校也在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外来工子女上学,但有的班级实在无法再加入一个学生了,只能建议他们到其他学校就读。

  记者在采访中进一步了解到,许多外来务工者在没有事先了解学校生源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将孩子从老家带到身边来读书。而由于学校规模有限,无法全部吸收这批外来务工者子女,使得这些孩子在来到父母身边后反而没书读了。

  一些给孩子报名的外来务工者称,南方学校师资力量比内地农村好,加上政策调整,在农村小学借读不用交借读费等,他们愿意把孩子接到身边来读书。因外来务工者的孩子都出来读书,其家乡学校有的班级还不到30人,有时还不到10个学生。

  有关人士建议广大外来务工者在将孩子带到身边来读书前,一定要先了解当地小学的生源情况,以免造成有学校无法却读书的局面。

  办学资金紧张,需多渠道来筹措资金

  记者了解到农村学校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是办学资金太紧张。如今农村小学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市政府财政拨款,二是学校所在地区镇政府提供一笔资金,三是学校所在的村落支付一定的费用。

  一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市政府每年按人头向学校每位学生补助30元,这笔费用连学校的水电费、办公费都不够支付。镇政府每学期的补助也有限,村里面同样也拿不出更多的钱补助。算下来也只能勉强维持学校的周转,想要发展则十分困难。

  一些村干部告诉记者,为了小学的校舍建设,他们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如向知名人士募捐,向有实力的企业家募捐等,但小学需要一直“输血”,因为小学根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自身“造血”,筹措的资金总是不够使用。

  农村小学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由于缺乏资金,农村小学老师的待遇相对比市区的要低一些,所以许多老师都争着往市区学校流动,这就导致农村学校在培养了优秀人才后,这些优秀教师千方百计调往市区,这一方面也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就农村小学发展问题,记者采访了市教育局有关人士。据介绍,现在农村小学基本是三级办学制度,由市政府、镇政府和所在村落共同承担。但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始终存在一些问题,而困扰农村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金不足。

  有关人士认为,如想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希望社会各界能重视起来并共同扶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报记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