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北科大:学校放假团组织不放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3:39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原春琳

  高丽娟是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05级本科生。放假了,这个来自甘肃的小姑娘没有回家。第一年,她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迎来春节。

  在北京科技大学,与高丽娟一样没能回家过节的学生将近有400名。曾经有团委老师

形象地概括了留校大学生的特点:三多一少,就是困难学生多,老少边穷地区学生多,少数民族学生多,而学生相互了解少。

  按照惯例,每到春节,高校都会组织不回家的学生一起过节:大家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集体活动多少能抵消不能回家过节的惆怅,可是除夕只是漫长寒假中的一天。对更多的不回家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打发这个漫长的假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看书,上网,逛街,兼职挣钱,成了很多留校不回家的大学生在寒假必选项目。更多的同学在寒假过后有这样的反映:这个假期过的真没有意思。

  据介绍,留校不回家的大学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而这个逐渐庞大的留守队伍,给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不要管理?怎么管理?“我们要把假期当作学期。学校放假了,组织不能放假。”北京科技大学团委书记石新明说。

  这个组织不放假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尽量维持假期的学校氛围与平时的氛围一样。在正常的学期,学校的横幅到处都是,时常更新。放假了,更换横幅的举动没有停止,而是随着假期的进度一起进行。

  刚放假的时候,学校的横幅换成了“留校留收获,新春新起点”,挂在校园显眼的位置。等到临近春节,横幅又都换成与节日有关内容,比如“温暖除夕夜”这样的字眼在学校到处可见。而图书馆、活动中心、体育馆等这些学生常去的场所还要保证一定的开放时间。

  学校也尽可能的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信息工程学院今年搞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集体活动:校园冬令营。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吕治国说,学院把留校的学生以冬令营的形式组织起来,每周都安排形式不同的集体活动。放假第一周是迎春的茶话会,学院领导向学生们介绍学院在过去一年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并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第二周是与学院素有联系的南丹麦大学的一群学生来到北京参观,在两天的时间里与学生充分地交流。如此一来,学院的学生既锻炼了口语,又开拓了眼界。

  问题是,集体活动再好,也是短期项目。更多的时间,学生们用来干什么呢?“学校的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天天搞活动。”石新明说,“寒假的学生工作不能按传统思路去做。对留校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这个假期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收获的。”

  吕治国老师形容得更简单:“我们就是牵头者。既要让学生们公转,也要让他们自转。”

  老师们把更多的权利留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琢磨这个假期该怎样过。

  北科大每十几个留校的同学组成一个临时团支部,商讨每周的活动。为了让自己的活动与众不同,学生们可是费尽心思。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们想出一个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的好招数:给学校的民工送些书籍。因为民工都回家过年了,这些书要等到年后才能送过去。现在他们正在张罗把留校的研究生请来,给师弟师妹们讲讲如何考研。

  有的团支部商量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方案一旦确定,联系敬老院、购买礼品和具体的活动就都是学生们自己的事情了。

  高丽娟跟着同学去了北京松堂关怀敬老院。这家敬老院位于京城的东部,大家都不认识路,30公里的路程,他们换了两次公交车,倒了3次地铁,用了将近3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在敬老院,他们待了3个多小时。“我们还是没有经验。本想给老人们送去一些温暖,就买了围巾。没想到这里的老人多数是不能出门,只能躺在床上。”高丽娟一直连说遗憾。“我本以为这个春节过得孤苦伶仃,没想到还挺有意思。”高丽娟说。

  20多天过去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熟了起来,打球,唱歌,滑冰,宛如一家人。大二学生郭南说,他认识了许多好朋友。虽然不在家,可还是觉得很温暖。这个假期过得不孤独。

  戴旭梁是大三学生。他正在和同学们积极地搜集《读者》、《青年文摘》类的旧杂志,准备过些天给学校的民工送过去。

  他特别喜欢干这件事情。“我自己是从农村出来,我的父母也都在外面打工。每当走过北京的街头,看到那些干完活的民工蹲在路边,捧着饭碗吃饭,总是感觉很辛酸。”

  去年暑假戴旭梁没有回家。学校每周给在校内干活的民工放电影。戴旭梁承担了放映员的任务。尽管都是一些老掉牙的片子,可是每到播放的时候,台下总是挤满了民工。

  戴旭梁很想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做些事情。“为民工送书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有了这件事情,我觉得这个寒假过得很有意义。”

  这也是学校老师们的愿望:让学生们过一个有意义的有收获的寒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