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凤阳花鼓唱新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5:07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渊源】凤阳花鼓始称“打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是根植于凤阳民间古老戏曲艺术的瑰宝,有“东方芭蕾”之美誉。

  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末,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原系凤阳民间社事活动中娱神歌舞的片段,后来发生分流,下层社会用来作为逃荒乞讨的谋生手段,而统治者则用以歌颂圣明。明朝中后期,凤阳花鼓流传到江浙一带。明末,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清

康熙年间,凤阳花鼓已流传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山西平阳观看了凤阳花鼓表演,即席赋诗赞道:“凤阳少女踏春阳,踏到平阳胜故乡,舞袖弓腰都未忌,街西勾断路人肠”。

  乾隆年间,二人演唱的凤阳花鼓被改编为6到8人、甚至更多人表演的凤阳花鼓歌舞。乾隆年间,凤阳花鼓开始在宫廷中表演,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百代”、“大中华”、“胜利”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唱片,使凤阳花鼓广为流传。1935年,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凤阳花鼓——《新凤阳歌》作为电影《大路》的插曲,首次在银幕上出现。此后,许多电影对凤阳花鼓都有所表现,如《拉郎配》和《鼓乡春晓》等。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挖掘整理传统民间节目,培养和提高民间艺人,凤阳花鼓迎来了艺术发展史上的春天。凤阳花鼓从内容、曲调、道具、服装服饰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了变化:歌唱新社会、新生活的清新之词取代了庸俗低级的内容;曲调发展得更丰富多彩,伴奏大大丰富,舞蹈语汇、道具、服饰和鼓的打法等方面均有突破。改革开放后,国际友人访问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小岗村,凤阳花鼓作为友好使者接待了他们。人们用凤阳花鼓展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真实变化,也唱出花鼓人内心由痛苦到幸福的变化历程,凤阳花鼓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表演】凤阳花鼓

  的表演道具很有讲究。早期使用的花鼓为小腰鼓,至清末,演唱者为外出卖

  艺方便,将腰鼓改为小手鼓。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以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竹鞭(或细竹根)为好。花鼓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亦由此得名。

  凤阳花鼓的表演服饰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姑,头戴红花扎红头绳,上身多穿花布大襟褂,下穿深色裤,腰系深红或深蓝色围裙,脚着黑色圆口带袢布鞋和粉红色棉纱长袜;嫂,头扎白色或花手巾,上着蓝士林平布大襟褂,下着深色便裤,腰系黑色围裙,脚穿黑色圆口带袢布鞋和豆沙色棉纱大袜。

  凤阳花鼓还有一定的演唱程式。初期,花鼓人以卖艺、乞讨为主时的演唱分为“坐唱”和“门头唱”两种。“坐唱”为在街头、作坊、村头及私人客堂内坐在长凳上演唱,多为长篇叙事性故事。“门头唱”即沿门乞讨,即兴演唱短篇,内容基本是吉祥如意之类的奉承话。传统的凤阳花鼓由夫妻俩演唱,女子肩背花鼓,男子手提小锣,口唱小调。清代以后,演唱者通常为两位年轻女子,一女击鼓,一女敲锣,齐唱或对唱,或由三人表演,另有年老乐器师伴奏。二十世纪初,为了增强表演美感,小锣被减去。唱的时候,先打花鼓吸引观众,然后边唱边舞,唱完一节又打花鼓。建国后,凤阳花鼓多为群体演唱,边唱边舞,队形、打鼓方法和姿势也有变化。

  凤阳花鼓演唱的曲调丰富。它源于当地的民间小调,又吸收了全国各地精彩的俚语,具有民族音乐的典型特征。艺人们在乞讨卖艺时,即兴将平时所熟悉的歌舞曲调加以利用,并吸收当地民歌精华,经长期融合而颇具凤阳地方色彩,有的甚至演变成一种新曲调。凤阳花鼓最著名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凤阳歌》、《王三姐赶集》、《十杯酒》等。

  【发展】凤阳花鼓作为我

  省主要曲种,纵横传播,影响几遍天下,有民间戏曲艺术“活化石”之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各地民乐中凤阳歌调牌名、歌名的共有十五类366首。我国民歌中杰出代表《茉莉花》的前身是《鲜花调》,而《鲜花调》最早就出现在凤阳花鼓曲目中。

  近年来,凤阳花鼓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传承断层,面临失传的危险。为抢救性保护这一艺术瑰宝,凤阳当地政府实施了凤阳花鼓艺术保护工程,成立了凤阳花鼓研究会和凤阳花鼓乡艺术团,组建凤阳花鼓艺术学校,筹建凤阳花鼓艺术博物馆,组织凤阳花鼓民间艺人及其专业创作艺术家对花鼓进行深度研究、搜集和整理。

  目前,凤阳花鼓已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并同时被我省推荐申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