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基本”是个“数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6:00 光明网
严雨龙

  “基本是个数字”,在一项工作总结“十五”、规划“十一五”的会议上,一位市领导对着满堂的部门头头,严肃指出:““基本”达到就是85%以上达到,“基本”的含义统计学上是有量的规定。实事求是不能不“实”这个“数”“求”这个“数”,所以在评估中对于“基本”,规划中使用“基本”,都要心中有这个“数””。闻此大多觉得意外。因为我们在使用或考核这些“基本”时,大多只是作为“大体上”的理解把握,很少有这么较真过。

  其实,诸如“基本”之类的模糊词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司空见惯,不足为奇。汉语言本身富有很好的弹性或者叫张力,这与东方文化的含蓄性相吻合,也是比之于其他语言的优美之处。这种“意思上的明白,理解把握时的弹性”,促成人际生活的独特韵味。比如“希望方便的时候多来走走”,这里的“方便”、“多”、“走走”可以做多种解释,既表情达意,又显得热情大方,含而不露,得体和谐。这就是汉语言的神韵所在。

  然而,值得较真的是广为运用的工作常用词、惯用语,比如“进一步”、“加强”、“抓紧”、“再说”、“有一定距离”、“不足”等等,而且它往往又是作为工作要求的状态、程度、速度的限定,给了接受者理解把握以“相对自由”,实践操作留下较大的“自由裁量”。也就是说因为“要求”“指令”的弹性,致使“落实”的软化。就象“基本达到”,如果不较真,80%、70%或者甚至60%都可能是“基本”了。有的地方把部门工作民意测评分为“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档,这样一来,通常情况评定者给某单位打个“基本满意”,应该说是不客气了,被评者或许还不服气;如果一较真,“基本”是这个“数字”,恐怕情况会颠倒。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单位就某项工作,年年总结与工作安排时,都少不了“进一步”,结果几年之后差不多是“原地踏步”;落实安全生产措施等工作,加强了加强,抓紧又抓紧,实际仍是加而不强抓而不紧;其原因不能不说与当初“要求”的模糊不无关系。

  当然,实际工作确实也存在许多难以量化的成分,不少信息也无法加总不好加权,只能“基本”定性。但是“定性”不等于“弹性”,也不是“软化”。工作交通不是人际往来,政令无须客套,工作目标要求理应刚性硬化。面对老大难工作,张德江同志的几句“硬话”,也难怪媒体要叫好叫爽。话之所以“硬”,就是清除了模糊,压缩了“自由裁量”。一就是一二就二。

  凭心而论,无论行文者〈各类报告、计划等公文的拟制〉还是施政者,其实大多也是想把话说得更到位些的。“零距离零伤亡”、“2小时经济圈”、“一票制”、“首问负责”等等工作用语的流行就是个说明证明。但是,日常工作毕竟不能等同于搞科研做学术,公文也不是法律条文,语言总有“解读”的余地“落实”的间隙。因此关键需要我们心中要有“数”,多作转化,以“数字化”的方式强化硬化语言的目标指标要求。就象“基本”凸现其“数字”意义,有时也确实要有对待“法律”那样的严肃严谨。文明城市的评选向来是难题,主要还是定性成分大。最近的一次全国评选就予以了破解,把原来的“基本”、“满意”、“较好”等模糊语均显示为指标“数字化”,实行定性——定点——定量的转化。如“交通秩序”项,确定“十字路口”这个点,暗访随机在15分钟内测定闯红灯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数,然后将类似的数据输入电脑,换算得出一个硬邦邦的结果数字,一是一二是二,数字客观结果公正。由此我们同样惊叹小平同志的英明——毫不动摇就要100年不动摇;初级阶段起码要100年;小康的前提是翻两番;还有“一国两制”等等——

  更值得思考的是,语言是思想的反映,表述习惯往往又体现了思维方式,虽然不能说表达的模糊就意味思路不清思维混乱,但工作中老是习惯于含糊其辞的“外交辞令”,自然要麻痹和定势我们的思维。当今时代已是数字社会,许多工作都要求高精确度、高清晰度和快速反应,这就要求要学会“数字”思维。在打造“数字省”、“数字市”的同时,努力打造思维方式的“数字化”。

  就此是否可以结论,心中无“数”难以工作“打算”,没有数据不算规矩,没有数据无以成方圆。“基本”是个“数字”,而“数字”也是当今工作的“基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