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情系小康谱新章 记郴州市安仁县石门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7:18 红网

  走进安仁县安平镇石门村,一幅幅崭新的画卷映入眼帘;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一栋栋新颖别致的小康别墅拔地而起;一根根沼气管道进组入户;一排排集约化猪舍生猪满栏……

  谁也没有想到,两年前还是“猪儿遍地跑,粪便四处流,臭气薰满天,蚊中到处见”的石门村,而今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石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家家

户户用上了手机,买起了摩托车,住上了小洋楼。该村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郴州市基层党建示范点和安仁县生猪养殖专业村、生态农业示范村。是什么力量创造了石门今日的辉煌?是谁为石门抒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浓墨重彩的一笔?群众心里最明白,是党支部,是党支部的共产党员。

  富民强村,交出了群众满意的答卷

  石门村位于安仁县安平镇东部,有14个村民小组,718户,2728人,有水田1511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近年来,该村党支部按照“巩固传统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小康新村”的思路,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把石门建成了村庄美、农民富、风尚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粮挑不进,有猪卖不出。”这是以前石门村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交通闭塞给村里发展带来的障碍,2004年度,村党支部作出了“要致富,先修路”的抉择。可村集体没有一分钱,如何解决资金来源?在一次党支部会议上,村支部第一书记李同禄带头捐款2000元,并提出了“自己筹资一点,向外争取一点”的筹资方案。全村党员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纷纷捐款500—1000元。支书的举动,感动了党员,方案一致通过。在短短一个星期,党支部就筹集了8万多元起家本钱,同时争取了县市有关部门的投入。眼看就可以动工,但又遇到了修路涉及外村调田的矛盾。党支部于是兵分两路,一面与外村没日没夜地“谈判”,做户主思想工作,一面在本村段动工修路。村民看到村干部要为自己修通致富路,都自主义务投入了修路的劳动中。

  人心齐,泰山移。不到4个月时间,一条3公里长的高标准水泥路就进组入户了。进村公路的修通给村民发展产业架起了一座金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借助交通优势,发扬生猪养殖传统,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养殖之路。村党支部在罗古组进行示范,组织农户自筹资金,建好了拥有栏舍380间的大型集中式养猪场和一栋5000平方米的良杂种猪场,现在全村年出栏生猪3万头以上,年创产值2500多万元,涌现养猪1000头以上的大户20户。在养猪大户的带动下,生猪产业在该村成燎原之势发展。其中罗古组32户农户中就有30户从事养猪。村民罗树文年出栏生猪1200多头,年获纯收入20多万元。他高兴地说:“一年养猪一千头,建成一栋小康楼。”

  “产业延伸”是石门村党支部的又一重大举措。为了带领养猪致富户开发其它产业,按照“猪—沼—菜”模式,引导村民罗树华兴办了1000亩大棚蔬菜基地;发展烤烟300亩,引进福建老板包毕锦与村民何传学合股,投资60万元兴办了200亩食用菌生产基地,年可创收2000多万元。

  日益壮大的种养殖业没有令石门村党支部一班人满足。他们看到村里运货的是外乡人,村民的钞票给外地人赚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们发出了“自己的钱自己赚”的号召,动员张文连、罗小兵等有经济实力的村民买了10台大卡车和两台客车,成立了货运和客运车队。只要客户一个电话,村里的车队就可以将生猪和蔬菜等产品运到全国各地,确保货畅如流。

  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使石门村走出了一条“筑巢引凤”之路。村民陈继美以前是一位有名的基建老板,看到村里的发展优势后,今年回村投资1000万元办起了珠绣厂,年创产值达2000多万元,安置村里剩余劳动力达200多人。陈嗣春、陈开发、龙嗣斌三位村民投资1000多万元,办起了年创产值5000多万元的两家木材加工厂。青年农民何湘永投资30多万元,把村里大米厂的谷壳循环利用,兴办了一个无烟木炭加工厂,年产值可达80万元。现如今,村民拥有小轿车40多台,现金存款达1000万以上的村民有10户,500万以上的有22户,100万以上的达50多户。

  科学兴村,实现了群众尚美的愿望

  石门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打好致富胜仗后,又拉开了科学兴村,环境美村的序幕。

  生猪产业在给石门村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村庄环境出现了“脏、乱、差”现象。面对如此严峻形势,石门村党支部一班人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规划了养猪基地。通过做工作,拆除了村民违规占道旧猪栏69间,在建立大型集约化养猪场的基础上,引导和扶持村民将过去分散养猪、分散建沼气池的形式转变为集中养猪、集中建大型沼气池、集中供气的形式,走出了一条需大则大,宜小则小,大沼气、小沼气齐头并进,以猪—沼—稻,猪—沼—菜为代表的沼气生态农业发展致富之路,不断推动了石门村的小康建设,实现了改善环境,发展产业,促进增收的“三赢”目标。

  沼气富了石门村,也美了石门村。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建好后,村党支部组建了三利生态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形式向全村200户村民实行管道供气。村民家中装上用气表,并按气量向公司缴费,平时村民只要打开燃气灶,便可用上既干净又省钱的管道沼气。大型沼气池的建成,不但使猪粪得到了循环利用,还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整治和美化。村民张文能、侯清花夫妇自从用上集中供给的沼气以后,高兴地说到:“以前只听说城里人用管道煤气,没想到如今我们乡下人用上了管道沼气,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为了给村民营造一个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2004年度,石门村党支部一班人又按照“群众自愿,科学选址,长远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打响了小康新村建设的攻坚战。

  村党支部通过走访调查,得知不少村民有建房的需求和愿望,但由于村民对小康新村的概念不清楚,因而开始信心不足。为此,党支部一班人同驻村工作队一起,带领村民小组长及18位建房户代表到长沙高升、印山小康示范村现场参观学习,激发了村民集中建小康新村的积极性。回村后,50户村民按照村里的统一规划设计,自筹资金,不到半年时间,就建起了既体现湖南民居特色,又展示现代文明气息的别墅民居18栋,并修筑了公共下水道,硬化了小康新村的主干道,同时实施了小康新村的“绿化规划”工程,种植花草树木1000多平方米,建成村庄景观10余处。一个现代化的小康别墅新村正伴随石门村人们过上社会主义新生活。

  民主治村,凝聚了群众谋事的合力

  村集体富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可是石门村一班人更清醒了,眼界更开阔了。石门村支部居安思危,认真回顾创业的艰难历程,一致认为:由穷变富难,由富变穷易。一些村集体富裕了,村干部就大手大脚地花集体的钱,有的村委长期不做帐,财务管理相当混乱,这是民气、民怨的主要原因。为此,石门村党支部一班人从自身做起,以民主建设为中心,以民主建设促团结,坚持民主决策。近些年来,石门村党支部制定了村财务报销结算制度,重大项目审批制度、接待来访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15项制度。村支两委坚持200元以下的开支由村主任审批,200元以上的由村支两委决定,1000元以上的由村民大会决定。村支两委对村集体发包的集约化猪场、大型沼气池、小康新村等经济项目,都签订了经济合同,明确了双方的责任,有效制止了经济活动中的纠纷,并对合同进行了立卡建档。为了提高决策方式和结果的透明度,石门村还制作了高标准、高规格的村务分开栏,及时将情况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的检查、监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真正做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针对少数党员思想滑坡,动力不足等“症”状,石门村党支部开展三个“重温”活动。重温党章,对照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重温入党誓词,回头想想自己为党、为人民做过什么,贡献多大;重温过去的创业史,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为石门的发展再做新贡献。对敢于发家致富的党员,村党支部予以支持和扶植。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带头坚持民主建设后,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群众谋事干事的合力。现如今,每逢村里的重大问题,重要事务,石门村所有党员和群众都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文明树村,吹起了群众叹服的新风

  在石门村,你会由衷地感到“石门人的思想真红”。村里的建筑物上,一面面红旗在迎风招展,广播站喇叭里“社会主义好”的歌声嘹亮,村口路边赫然醒目地写着“为人民服务”,“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语。

  在石门村,党员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义务。带头在施工工地的是党员;带头学习科学文化的是党员;领头计划生育的是党员;维护治安,义务为村民放哨巡逻的还是党员。为了维护村里的治安,村干部和党员们轮流值日,不管刮风下雪,雷打不动,每天夜里在村里主干道和交叉路口巡逻。现在,村里真正形成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风气。

  石门村每年都要进行“五好家庭”、“双文明户”评选。村里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图书室、阅览室、广播室、远教中心和村民学校于一体的石门农民学习中心。村里有116户村民还买起了电脑,装上了宽带网。每逢重大节日,村支部还组织文艺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此宣传政策、法律和科技。现在,石门村学文化、学艺术、学法律已蔚然成风。村民从不打牌赌博,没有出现一例计划外超生对象,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该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小康示范村,多次被县、市授予“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

  一花引来百花开,姹紫嫣红春满园。如今的石门村,整洁的街道、漂亮的小公园、现代化的办公楼、标准式的别墅楼、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处处涌动着经济建设的春潮,洋溢着浓郁的都市文化氛围,令人振奋,令人向往。这正是石门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用勤劳和智慧,建设的一个民风淳朴,生机盎然的新农村。(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供稿)

  (稿源:红网)

  (作者: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

  (编辑:张广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