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个月 荒岛变成大学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9:27 南方新闻网

  20个月荒岛变成大学城

  为完成这“不可能的任务”,5000工程师限时设计,报建更是三个月做了四年的事

  见证“十五”之高等教育

  综述

  200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17%,在校大学生不到40万,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根据广东“十五”教育发展规划,2005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25%,在校大学生达到80万人。而广东、尤其是广州地区的高校普遍遇到了发展用地严重不足的问题。

  广州市于2000年提出建设广州大学城并开始了选址工作。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建设。

  短短20个月,一个十几平方公里的小岛,一座数字化的大学城已如梦般崛起。2004年9月,10所高校首批4万师生顺利入驻。如今,7所高校已完全或主体进入了大学城,随着施工项目的基本完毕,师生们盼望的大学氛围逐渐凸显,到今年9月,岛上师生将达15万。这一步棋致力击碎广东高校多年来为之困扰的办学空间不足的瓶颈,为高教超常规快速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2000年10月初,广州的秋天依然酷热难耐。

  静守在广州南部的小谷围岛碧树参天,绿树成阴。一批“不速之客”打破了下午的宁静,广东各高校校长以及省教育厅有关人士等一行十多人乘船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岛。这是广州市规划局组织的第一次大学城选址活动。

  时任广东省高教规划设计院院长的李传义是考察组的一员。那天也是第一次来到小谷围岛。“岛上没有自来水,唯一的交通就是靠船摆渡,岛上仅有一条U形的小马路,交通非常不便,几乎没有任何基础设施。”他和大多数考察组的成员一样,当时的感觉是:“在这里建大学城?不可能!”

  当天,考察组考察了4个备选选址。当晚便在番禺市府大楼召开十个大学座谈会,对4个地方进行利弊比较。小谷围的门槛最高,基本农田用地多,征地拆迁任务也最为艰巨。然而,相比起其他备选地方,这里也是离广州最近,周边条件最好,最适宜建成大学城的地方。

  规划

  300亿天价吓坏所有人

  确定选址后,广州大学城的筹建工作开始了。

  2001年6月份,广州市启动了大学城第一次概念规划招标咨询,当时参与招标的有四个公司:同济大学、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以及李传义所在的广东省高教规划设计院。在后来的建设中,采用了李传义所在规划院的规划指标体系、功能分区、造价等。

  “我们当时提出的方案中,整个工程的估价是300亿元”,李传义记得很清楚,当时这个“天价”吓坏了所有人,“但最终建成后的确是这个价。”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刚轰轰烈烈开了头的筹建工作却突然停滞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各方都处于极度观望期。省看市,市看省,高校睁大眼睛看两边。”

  这一观望就是半年。

  2002年3、4月份,省政府发文批复广州市建设大学城发展规划,同意一次性补助20亿元用于小谷围征地拆迁。

  这个宁静小岛开始了它不平静的日子。同年6月,广东省广州大学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大学城建设工作开始启动。

  然而,刚刚开了个头的大学城建设却因为20亿的征地款没有到位再次搁置。

  “那时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李传义说。

  直到2002年12月底,张德江走马上任广东省委书记,认为该项目应该抓紧做,“东风”才终于刮到。

  2003年1月21日,张德江亲自带领该项目的相关人士一行浩浩荡荡乘船来到小谷围,在岛上考察了一天后,当晚就召开会议。

  “张德江在会上明确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建一流大学城,二是要保证2004年9月1日准时开学,三是全权交给市政府代建。”这三个要求的提出无异于扔下几枚“重磅炸弹。”

  给大家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0个月!

  报建

  所有部门都开动

  直到此时,大学城建设才像刚刚加满油的车,开始开足马力往前飞驶。

  7天之后,也即2003年1月29日,省政府召开常委会,确定入驻高校和土地分配。李传义回忆,此次会议后,原本态度冷淡的高校开始“削破脑袋想入驻”,原来初步拟定的入驻方案也一变再变,当年2月7日才敲定了最终名单。

  2003年2月6日,大学城建设指挥部成立,李传义任大学城建设总工程师。2月份,重新核定了十所大学的建设规模,确定各类用房指标,申请省计委立项,等待财厅批复,然后再申请编订十校区项目可行性报告。

  “市政府在建设程序上有了创新,打破了常规基本建设程序。所有部门都开动,各职能部门滚动审批,完全打破常规程序,一天都不敢浪费,规划报建、政府审查、学校建议等都在几十天内消化完毕。”

  就这样,从2月到6月短短3个多月时间,广州大学城完成了各项程序批复、规划招标,修建性方案制定的“几级跳”。按照正常的审批程序,这个时间至少需要3-4年。

  2003年6月15日,广州市规划局正式批复大学城修建方案,大学城终于可以动工了,但此时距张德江要求的“2004年9月1日准时开学”的要求也仅剩15个月。

  建设

  老板现场发钱激励工人

  为了在4个月零5天完成常规下需要1年半时间才能做到的各个校区320栋单体楼的设计,指挥部和各设计院签订合同,限定“不按时间交图者罚款处理,一次违约罚5万,严重违约罚10万”。

  30多个设计院的5000多名工程师开足马力画图,有的设计师甚至累得晕倒在电脑台上。“那段时间,连我们都觉得不理解,这其实违背了设计的周期定律,大家的脾气都很暴躁,每次开会都有人抱怨,都要骂人。”

  200310月20日,全部设计图纸到位后,看着它们被装在箱中一箱箱往里运的时候,李传义形容当时的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

  2003年10月20日,大学城打下第一根桩。

  设计阶段的高压政策到了施工阶段更加白热化。连夜赶工在大学城建设中是家常便饭,很多工人常常做到半夜睡着了。夏日酷暑的天气,一些工人说什么也不肯支撑下去,工程队老板被逼急了,口袋里装满现钞到现场发放,让工人们先拿钱再干活。

  作为建设总工程师,李传义身上的压力更加可想而知。

  为了鼓励工人,设计院、指挥部所有的人都下到工地和工人一起奋战,解决临时的设计问题。“当时所有人都憋足一股劲,一定要在这段时间内做完,没有任何退路可走。”

  如今,短短3年内,一个十几平方公里的小岛,一座数字化的大学城已如梦般崛起。2004年9月,10所高校首批4万师生顺利入驻;2005年9月,12万师生开始了在岛上的学习生活之旅,如今,7所高校已完全或主体进入了大学城,随着施工项目的基本完毕,师生们盼望的大学氛围逐渐凸显。

  数说“十五”

  2000年至2005年,广东的普通高校数量翻了一番,从52所增加到101所;

  全省研究生在校人数猛增3倍,从1.3万人增加到4.39万人,年均增长27%;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也剧增到原来的近3倍,从29.9万人增加到87.5万人,年均增长23%;

  在广东适龄组人口中,2000年每百人只有11.4名大学生,2005年已达到22名,广东人上大学的机会倍增。

  评说“十五”

  点评者:郑德涛广东省教育厅厅长

  “十五”期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各地市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市属普通高校占全省普通高校数的1/3,实现了全省21个地级市都有1所以上普通高校的目标。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理顺了高校后勤的各种关系,明确了全面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多种实现形式。特别是广州大学城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丰富了高校后勤改革和管理的内容,有力地支持了几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但高等教育规模仍然偏小,每万人口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只有91.4人,排在全国第17位。结构有待调整,学科专业不合理,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采写:本报记者方夷敏

  摄影:本报记者严明李向新

  图:

  2004年9月,大学城迎来了第一批新生。

  见证者:李传义大学城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