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杨汉泉:英歌舞走进无声世界 聋哑孩表演撼人心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11:28 大华网

  他的生命与潮汕英歌舞有不解之缘,多年来一直从事着英歌舞教练工作;然而他更出色的是用满腔的爱与希望对传统潮汕英歌舞进行全新大胆的编排,把一群连鼓点都听不到的聋哑孩子成功地引上舞台跳起英歌舞,在世界上可能是第一个将英歌舞带进无声世界的人。他,就是汕头市潮阳区群艺馆副馆长杨汉泉。《聋舞新歌》感动观众

  潮汕英歌舞以振耳发聩的喧呼声、击鼓声、棒槌声引导着表演全过程,使观众在“

大饱眼福”中也“大饱耳福”。因此,听力发育受阻、听不到音乐节奏的聋人,似乎永远与英歌舞搭不上线。然而,不久前人们却在广东省第六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看到一个奇迹:随着激扬有力的潮州音乐声,24个穿着古代金、红两色戎装的聋哑少年整齐雄健地跳起了英歌舞。他们手持彩色的“英歌槌”,在激昂高亢的音乐声中,随节奏进退、跳跃,时而敲击“英歌槌”,时而相互对打,时而又悠闲地耍起整齐漂亮的“棍花”,刚毅、矫健的英武小青年们在飞来横去中各显身手,舞台上一片棍声、鼓声响亮悦耳、动人心弦。

  台下爆发出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现场的观众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些观众饱含热泪,久久难以平静。挑剔的评委们也被感动了,决定增设一个特等奖,授予汕头市残联选送的《聋舞新歌》,这个融创作上的大胆突破创新和精湛的表演于一体的节目,这个使全场观众激动不已的节目。

  同时激动不已的,还有杨汉泉老师,望着面前这群围着自己雀跃欢呼、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严肃沉静的脸上,绽出一年多来最灿烂的一次笑容。为聋儿量身打造舞蹈

  如何打造汕头残疾人文艺品牌,在发扬潮汕文化特色的同时展现特殊艺术独特的魅力,思考这个问题时,市残联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组建一支聋人英歌舞队。在汕头残联的盛情邀请下,几年前,杨汉泉老师接过这项特殊的教学任务。

  任潮阳区群艺馆副馆长的杨汉泉,有多年的英歌舞教学经验,然而,教聋人跳舞,却是大姑娘上轿———平生第一回。英歌舞节奏热烈、极具阳刚之美,每人手执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传统英歌舞至少具有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在广场上舞蹈。二是浓妆艳抹的脸谱。三是领舞者手里拿条蛇。四是演员配合舞蹈时要发尖厉有力的叫声。

  如何既要适合聋人集体舞蹈的特点,又保持潮汕英歌舞的传统精华,以残疾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来张扬舞蹈阳刚之美,这位已逾五十的老艺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经过不断地修改、验证,他决定独辟蹊径,对英歌舞进行全新的设计:一是将广场舞蹈搬到舞台上;二是去掉脸谱,去繁就简;三是去掉领舞者,保持整体的整齐和和谐美;四是以热烈的鼓声代替聋儿无法发出的呐喊声。在队列变化上,保持长蛇挺进、双龙出海等套式;以红衣与黄衣区别代替传统英歌舞中脸谱的文面、武面之分;棒法主要突出耍棍花,在急骤的音乐声中表现孩子天真烂漫的纯真,动静相宜。

  就这样,《聋舞新歌》熔传统舞蹈、现代艺术于一炉,以刚劲、雄浑、奔放、飘逸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在这样恢宏的气势中,又有儿童天真无邪的写意,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一个动作要重复教几十次

  “观众到剧场是来欣赏美的,不是来欣赏你的残疾的,不该因为你的残疾而获得同情和怜悯,应该依靠你自身的艺术光芒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千手观音》的编导张继钢的这段话,让杨老师沉思了好久。

  从良好的愿望到现实,毕竟有着很长很难的路。聋哑人学习舞蹈最大的困难是听不到音乐伴奏,听不到音乐,很难掌握舞蹈的节奏和韵律,也就无法体会舞蹈动作所蕴含的意义,更谈不上它所表达的思想。

  杨汉泉老师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便是孩子们的节奏感。比如在舞蹈甫始,伴随着潮州音乐的响起,8拍一个转身,要求演员动作整齐划一,刚劲有力,从而体现一种阳刚之气、一种斗志。孩子们听不见音乐,杨老师便让他们跟着他的动作,一边用手数,一边对口形。好不容易使他们的手、口统一了,可一转身,整个一下子又乱套了。

  后来杨馆长慢慢地摸出了一条规律:聋童虽然没有听力,但他们有震动感,通过震动可以使他们的动作整齐。从此以后,他就不停地用力击鼓,一边敲鼓一边对口形,把动作和节奏感传达给学生。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哪怕是基本功练习,一个正常有听力的孩子他只要说上一两次,做一两个示范就行,而面对这些孩子,他却要重复做上几十次,甚至更多,还要用手语不断地解释。

  遇上乐感和舞蹈资质稍差、领悟性还不到位的学生,杨老师更要全心全意,不仅手把手,还要面对面,将细微的表情也输送给他。就这样,满头华发的他跟着一群10多岁的少年一起摸爬滚打,止不住的汗水,湿透了他全身衣服。但孩子们的动作却基本整齐了。代表省参加全国汇演

  孩子们的演出震撼了广东省第六届残疾人艺术汇演整个比赛现场,节目获得一致好评。评委会除了专门为《聋舞新歌》增设了一个特等奖,还授予杨汉泉老师辅导奖。

  据了解,杨副馆长与汕头残联的合作源于一次偶然,恰恰是这个偶然,使他对残疾人有了新的认识。残疾儿童对生命的渴求,对艺术的热爱和心灵的纯净,让他不由自主地感动。他理解聋哑孩子这些特殊的品格,与英歌舞驱逐恶疫病疠,祈求平安的思想内核一脉相承,人与艺术作品的合璧,怎能不创造出大放异彩的生命之舞呢?

  在与孩子们的亲密接触中,杨馆长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手语,再加丰富的表情,基本可以与他们交流。他由衷地说,其实这些聋哑孩子真的是很有刻苦学艺的精神,而且聪明好学,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以好的成绩来报答你。

  在孩子们灿烂的笑容里,我们看到了杨汉泉老师多年来辛勤忙碌的身影,了解到市残联为发展特殊艺术的努力与决心。2005年8月份该舞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又获得成功,杨汉泉会心地笑了。本报记者谢文雄实习生陈林佳通讯员刘晓丽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林伟练、许少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