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们在银幕上一路狂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00:20 青年参考

  把人生看成简单的比赛,只需奔跑就行了。随着导演们的“奔跑情结”日渐浓厚,很多中外励志片或者非励志片都喜欢在一路狂奔中,给五花八门的人生一个说法。

  奔跑,不是为了荣誉

  最质朴感人的奔跑:《小鞋子》(伊朗1998年)

  在电影《小鞋子》里,小男孩阿里的奔跑就像全片的风格一样,是完全不需要修饰的。奋力跑在一群又高又壮的孩子中间,阿里目标非常明确:得到季军,给妹妹赢得一双鞋子,让她可以慢慢走着去上学。

  不久前,小阿里弄丢了妹妹惟一的鞋子,为了不给父母增加负担,兄妹俩商量好轮换着穿阿里的破球鞋上学。于是,在又窄又长的巷子里飞快地换鞋,飞奔着上下课就成了兄妹俩生活里独特的一景。

  就像戛纳的评委们怀疑《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宣传片一样,在阿里参加比赛之前,我一直怀疑它是否跟伊朗的“希望工程”有关。直到小主人公把比赛的目标设定为季军,这场奔跑于是变得格外激动人心。在接近终点的时候,画面变成了慢镜头:先是沉重的脚步声,继而转换成脚步声和喘气声交替出现,接着阿里摔倒,一声身体对于地面的沉闷扣击,把整个电影的奔跑节奏推向高潮。

  但阿里最终还是戏剧性地与希望擦肩而过。上帝没有让他得到梦寐以求的鞋子,而是让他闭着眼睛猛跑到第一,成为最沮丧的赢家。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阿里忍不住大哭起来,但除了观众和他自己,没人知道这眼泪和激动无关。

  一路狂奔,争取自己的未来

  最充满悬念的奔跑:《罗拉快跑》(德国1998年)

  要救男友曼尼的性命,必须在20分钟里筹出10万马克。十万火急,只剩下一个字:跑!

  《罗拉快跑》中的三段开场,都是从曼尼自暴自弃的电话开始。电话一挂断,罗拉就冲上柏林的街头,开始了她著名的银幕快跑——为自己而跑,为曼尼而跑,为爱情而跑……满街都是茫然的脸,只有一头标志性红发的罗拉在坚定地飞奔。她是这一天的英雄。

  影片开放式的三种结局,象征着世事纷繁,机缘巧合,命运交错,无数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相互碰撞——典型的德国式思辩风格。但罗拉的一根筋却和张艺谋电影里的秋菊有一拼,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她能做的只是义无返顾地狂奔去争取自己的未来。

  随着电影的上映,据说柏林街头一夜之间开始红发飘飘,但相信罗拉的号召力绝不只是那头耀眼的红头发。在这种让眼球疲于奔命的全新电影形式背后,人们看到的还是几千年来一直在歌颂的爱情——简单的、执著的、不留余地的爱情。这种爱情的眼里只有爱情和爱人,什么道德、信义、社会准则统统不在它的视野之内,这种爱情生就一副奔跑的姿态,撞上什么就是什么,什么都无法阻挡它的狂奔。可惜现实中没有这样的机会,即便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勇气。所以才有电影,所以才有躲在银幕下面羡慕不已的我们。

  跑里面藏着成功的大智慧

  最心想事成的奔跑:《阿甘正传》(美国1994年)

  “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只是喜欢跑。”对于智商只有75的阿甘来说,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和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是上帝赐予他的最好的礼物。

  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和勇气集中于前方,凭借直觉的指引无助地奔跑,让阿甘在同龄人的石块下跑过了儿时的嘲笑,在教练的咒骂中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在枪林弹雨里跑过了越南的丛林,在冷战时期跑过了乒乓外交的赛场,当女友珍妮不辞而别时,失落的他居然在众人的追随中一跑就是3年,跑遍了美国。当阿甘准备放弃时,傻了的倒是跟着他的那群人:“他不跑了,我们怎么办?”

  由逆境跑入顺境,由平凡跑入不平凡,一路上,阿甘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化,简单到了只剩下直奔成功。他在一路奔跑中看到了很多常人无暇在意的美丽和感动,他的目标不很明确,但他却从不轻言放弃,总是自己把握着自己。或许在阿甘看来,跑便是希望。

  作为上世纪90年代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阿甘正传》在1995年一举夺得第6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6项大奖。但阿甘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对我们这些所谓健康人无情的嘲讽呢?

  要学会跑,必须有内心的渴望

  最故弄玄虚的奔跑:《无极》(中国2005年)

  奴隶昆仑在《无极》中开跑的那一刹那,我好像看见阿甘甩掉了腿上的钢板,RUN,RUN,RUN!而更有八卦网友想像力超丰富,居然连连发问:“片中的昆仑,难道不是刘翔和王军霞的化身?”

  “你这不是跑,而是逃,要学会跑,必须要有内心的渴望。”这是鬼狼痛苦一生的教训,在片中他现身说法地传授给昆仑。当然了,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导演陈凯歌几年来的思索,想通过鬼狼之口传达给我们这些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观众。

  当昆仑尽管跪着却跑得比野牛还快的时候,当昆仑看似很浪漫地拉着倾城像放风筝一样逃命的时候,当昆仑学会了向后跑,跑到被时间之幕所遮盖的仇恨中去的时候,贴上了时空和速度互相转换新标签的《无极》,算是彻底实现了影片中鬼狼对“速度”的定义:“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见的。”

  深陷在这些故弄玄虚的概念的包围圈里,这部电影天马行空的主题也是看不见的。故事自顾自地穿梭在三四条线索之间,却始终找不到落脚点,看着昆仑自娱自乐地飞奔,我们这些一头雾水的观众也感觉快跑断气了。

  据说,为了表现昆仑那种大步流星、自在奔放的奔跑状态,韩国影星张东健拍片时好几次都跑到虚脱。想想这又何必呢?反正最后都是电脑制作,摆几个POSE得了。

  “张氏奔跑镜头”仍然不肯缺席

  最审美疲劳的奔跑:《千里走单骑》(中国2005年)

  在《红高粱》里,“我奶奶”跑过;在《一个都不能少》里,魏敏芝跑过;在《我的父亲母亲》里,招娣跑过;到了《千里走单骑》,最典型的“张氏奔跑镜头”仍然不肯缺席,小杨杨又追着高仓健的车子一路狂奔,最终吹响了老头送给他的渔哨。事后,那小孩以为拍电影就是跑步,还直向媒体告状:“他们每天都要我跑步,跑上坡,平平地跑,直直地跑,歪歪地跑,每次都跑不好,要跑四五次。”

  在这部张艺谋文艺风格集大成的《千里走单骑》里,尽管有了傩戏、百家宴等惯用的“中国民俗展示”,有了群众演员唱主角的看家绝活儿,有了玉龙雪山的美丽风光展览和煽情镜头语言的运用,可这孩子还是少不了要当回“催泪弹”——这几步追跑加定格已经能量可观了,片尾一屋子的囚犯陪着他爸爸李加林泪水滂沱,也全是因为看了他照片的缘故。

  “一根筋”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张艺谋对中国电影的一个贡献。《千里走单骑》中的高田在性格上和秋菊、魏敏芝一脉相承,要说有什么区别,就是这次野地里追车的艰巨任务没落在主人公头上。说是剧情需要也可以,但有一个原因我看更重要:高仓健已经70多岁了,让一位古稀老人在黄土连天的云贵高原上跑起来,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