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该上场就上场,该谢幕就谢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09:55 南方日报

  不久前穿越南极点的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该上场就上场,该谢幕就谢幕

  本报记者王晖辉

  核心提示

  1月19日下午,万科董事长王石带着他那本刚出版的、颇有自传意味的新书《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的20年》出现在广州。作为“梦想”之一,十几天前,他刚刚完成穿越南极点的计划,并因此成为全球完成”7+2”极限探险计划(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达到南、北极点)10人中的一位。

  王石一群人,于2005年12月21日从南纬89度徒步向南极点进发,经过7天120公里的艰难跋涉,在北京时间12月28日凌晨1:05抵达地球最南端的南极点。南极大陆平均海拔高度达两千多米,气候恶劣、变化无常,探险队在徒步行进中一直顶着侧逆风前行,王石在行进过程中身体局部受到冻伤,但最终他们完成了预期目标。

  作为国内知名地产企业家,王石是个成功的商人,却散发着某种理想主义色彩。他从1997年起迷上登山和滑翔伞,2003年5月22日14:37登上珠穆朗玛峰顶,成为珠峰登顶年纪最大的业余登山队员。

  那次登顶珠峰,因为中央电视台的播出,王石的这种个人爱好成了某种英雄主义的象征,从而受到人们的追捧。

  我从北极回来没有失落,反而找到了一种方向

  王石穿越南极、北点的行动和从事生物保护的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有着某种联系。从1985年起,潘文石教授在秦岭南坡进行了长达13年的大熊猫野外研究工作,被誉为“中国大熊猫之父”。1996年,潘教授的野外研究基地从秦岭转移到广西崇左,研究对象是珍稀动物白头叶猴。

  从南极回来之后,1月10日晚,王石和他的队员们在北京华彬大厦举行了一场慈善拍卖会,其中大部分实物曾由探险队勇士带到南极。拍卖会共拍得51万元善款,全部捐献给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用于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的研究和保护。

  记者:现在您已经完成了“7+2”极限探险活动,在静下来发售自己新书的时刻,有什么感受?

  王石: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心情。“7+2”当中,最难的是登珠峰,珠峰完成之后,我已经非常清楚七大洲中其他山脉的悬念已经不是很大。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我有一种失落感,好像失去目标了。但去北极和南极,对我来讲是探险活动的一种转折,所谓的转折是指给这种探险活动赋予了一种社会意义。以前最多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个性张扬,其实就是英雄主义的自我感受。

  记者:听说潘文石教授对你很支持?

  王石:是的。我去北极的时候,潘文石教授专门到首都机场为我送行,还给我写了一封信,并把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基地的旗帜交给我,叫我带到北极点去。从那封信可以看出,老教授对我们这种探险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

  记者:看了信之后,有些什么感想?

  王石:我感觉很惭愧。我以前没想过探险跟社会公益结合在一起。之前的探险行为,就是个性张扬的行为。老教授希望我这种行为能对公益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触动很大。

  从北极回来以后,我的思维方式就不一样了。我没有以往的失落,反而找到了一种方向,那就是如何把各种探险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结合起来。

  当然,从事公益活动,可选的项目很多。不过,我还是觉得潘教授的白头叶猴保护基地更合适,因为跟关心弱势群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结合起来了。白头叶猴生存的地方自然村落生活水平很低,所以不仅仅要保护白头叶猴,也要改善贫困县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二者结合起来了。而且,当务之急是,崇左生物多样性基地每年都有一定的开支,潘教授要为此四处筹款,我们可以马上帮到他,比单纯的探险活动更有意义。我们的目的是落实可持续性。这个过程很繁琐,但很愉快。

  记者:穿越南极点,听起来还是比较可怕。

  王石:其实,穿越南极点本身没有悬念,总共大概走100公里,行走时间在一个礼拜到10天左右,对高山探险爱好者来讲,这样一个距离,即使在南北极很寒冷的情况下,也不是很难。但企业家应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很值得做。说句唱高调的话,就是赋予生命更多意义。

  没有生物多样性的话,人类就会很孤独

  在穿越南极点的徒步行走过程中,王石在他的日记中不只一次地写到“孤独”和“寂寞”:

  “踏上南极之旅以来,每天都要换一次营地,搬家就成了每日必修的功课……临行前再回头看看露宿的地方,想想一场大雪过后,所有踪迹都将化为乌有,只剩下相看两不厌的白色大地,就觉得人类真的非常渺小、非常孤独。”

  ……

  记者:有人会在这样空旷的大自然中看到美丽,有人会看到壮丽,有人会看到人类的渺小,您为什么会看到孤独和寂寞?

  王石:因为你没有交流。你会感受到,如果这个地球只有人类,什么都没有,没有生物多样性的话,人类就会很孤独。

  记者:您在完成珠峰登顶之后,曾经引用过长沙岳麓山的一块石碑上的字,“登高生悲”,并且说:“一般人们都说‘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豪情满怀。实际则是登到山顶后,人觉得自己是很渺小的。”您如何理解“生悲”二字?

  王石:“生悲”其实就是说你已经很高了,没处再去高了,就好像我在登顶七大洲之后,有一种失落感。记者:这一次没有?

  王石:没有。因为你的诉求目标变了。虽然探险活动是有限的,但公益活动是无限的。人在短暂的生命当中能体现的东西应当是丰富的,如何赋予你个人的活动以社会意义,是一种生命哲学。当然有的人不一定愿意,我就是我,我不愿意承担那么多责任。但作为一个企业家,你理所当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因为你占有资源,包括媒体关注的资源。如果不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就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阶段。

  我没太仔细想,为什么别人倒下而我没有

  王石自己曾经提到,1995年大陆上市的331家公司中,房地产企业29家,如今硕果仅存的不过3家,其中就有万科。而在王石这一代企业家中,倒下的很多,能像王石先生这样仍在带领团队前进的不多。

  至于万科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绩,王石为什么还没有倒下?万通集团的冯仑说:”王石是逼出来的圣人”。王志纲评价王石说:“他的成功秘诀是不贪”。王石自己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过:我的成功秘诀是不贪。

  记者:在同时代的不少企业家因为各种原因“倒下”以后,为什么您成功了?

  王石:我没太仔细想,为什么别人倒下而我没有。我记得,以前也有人问我:上世纪80年代的这些企业家很多“不在”了,不活跃了,而王石还在活跃,原因在什么地方?我记得我当时很简单地回答说:我有年龄优势。(笑)80年代很多出名的企业家,现在还在的,年纪都比我大,像柳传志,像张瑞敏,都快60了吧,我才55呢。还有赵新先、倪润峰、鲁冠球,等等,不管是长青藤还是出了问题的,我年纪都比他们小。

  还有一点是我以前没说过的。我想,这可能和战略目标有关系。要看你的战略目标是长青藤的战略目标,还是短期目标。我是看得比较远一点,尽管有一些东西我看的不是很清楚,但有些我看得很清楚,比如万科企业的规范。为什么要规范?因为我看到未来,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无序状态是阶段性的,将来一定是有序的市场经济。要把目标看得比较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从万科的股价来看也是这样,在2000年万科股价是低于大势的,所谓”抗跌也抗涨”;2000年到2004年比较接近大势;2004年以后就是”抗跌不抗涨”了。

  记者:这跟您个人命运有什么关系呢?

  王石:当然有关系。首先来讲,我不是(冯仑讲的)圣人,不是小人就不错了。我想他有一种肯定的意思在里面:王石是个成功的企业家。(我们做环保)有神圣的一面,但也有政府的规范、竞争上的压力等因素在里面。但这也是一个企业家成熟的阶段。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当然逼的不是我一个人。

  名气不过是过眼云烟

  王石在他的新书《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的20年》写道,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书”并不是一本个人传记,而是一个公司和一群人的成长史,他们生活于改革开放以来充满着波澜和故事的阶段,在历史的进程中完成或者改写着自己的梦想,也以自己的双脚塑造着这样一个时代。”

  这样的表述,会不禁让人们想起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

  记者:能不能谈谈现在的房地产市场?

  王石:这个话题……基本上我们公司规定,作为董事长,不在公开场合谈论对房地产市场的看法;第二点,我们一谈这个话题就容易从宏观面来谈,国家政策啊,市场啊什么的。记者总是这样问。

  宏观面的东西,应该是政府官员、政治家谈的东西,而作为企业家,更多应谈论的是他所在行业中观和微观的东西。政治家谈的东西你也谈,你同意就等于你和他站在一块;你不同意你就是和他唱反调。拿万科来说,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才百分之一点几,在全国20多个主要城市不过百分之二点几,百分之三不到。换句话来说,不具备谈宏观问题的能力。

  我发现北京一些房地产企业家,经营规模就那么一点儿,但发言声音越来越大,和身份不相称,好像是建设部新闻发言人似的。所以,我们现在比较多从微观来谈。记者:那就谈谈你的这本书吧。这本书的书名很容易让人们想起《光荣与梦想》。

  王石:对,《光荣与梦想》,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光荣与梦想》讲的是美国一个时代的缩影……

  王石:《我与万科20年》,讲的也是中国新兴企业的一个缩影。我们谈的时间没那么长,我们就谈万科这家新兴企业的成长过程,影射的是时代的特征,当然不可能做到时代横剖面,只能通过万科的发展这个纵的故事反射时代的一个侧面。我们是受了《光荣与梦想》的影响,甚至这本书的第四章就完全用的是《光荣与梦想》的标题。

  记者:仅就你个人而言,不仅实现了做企业家的梦想,还成了一位探险家,因而声名大噪,你是名副其实的明星企业家。但哪一天你不登山了,不像现在到处有人认识你了,会不会失落?

  王石:名气不过是过眼云烟。要保持这种心态,否则就会失落。该上场就上场,该谢幕就谢幕。哪一天不登山了?不知道。人生无常,人生无法预测,很难讲。

  图:

  1月5日,远征南极的登山队队员王石(中)和钟建民(右)在欢迎仪式上讲述探险经历。当日,由内地和中国香港登山健将组成的民间探险队结束了他们攀登七大洲高峰和徒步到达南北极点的“7+2”探险之旅,返回香港。卢炳辉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