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谌达军:一个"也"字背后的刻板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10:01 东方网

  “拜年,农民也烦‘大礼包’”——这是《楚天都市报》2006年2月5日的一则新闻标题。其中的一个“也”字让人感觉其言之未尽、暗藏“玄机”。按逻辑,似乎在前面加上“城里人烦‘大礼包’”这句前言条件句后,标题会表达得更加明白。用这样一种隐性的横向对照,无非是想表达,连后知后觉的农民都开始反感华而不实的“大礼包”啦,这样的潜台词。如此,便形成了“农民不烦不是新闻,农民厌烦才是新闻”的新闻逻辑。这种逻辑折射出了农民被“落后”标签化了的社会现实。

  这种对农民的刻板印象犹如挥之不去的迷雾,弥漫笼罩着我们的社会。所谓刻板印象是一种人们对某种社会人群或者事物的无意识的内隐性的观念,往往容易导致社会的认知偏差。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偏见将农民作为一个整体被社会非理性地划归到了”落后、弱势“的行列,更有甚者将其与“愚昧”划上了等号。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你怎么像个农民!?”,意思是说某人缺乏常识,就像愚昧无知的农民一样。毫无疑问,在这里,农民成了愚昧的形象代言人,成了无知的代名词。类似用来戏谑农民形象的段子更是不再少数,成为人们用来按摩紧张神经的谈资。农民伯伯成了个框,什么傻气、愚昧都可往里面装。

  不可否认,农民在我们当今这个社会中,的确有许多方面处于劣势。但他们同样也有许多城市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和优点,他们也不再是历史沉积中的阿Q那样的农民,他们中间也走出了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学者、艺术家……人们依然抱有这样的成见,多是一种建立在经济优势决定论上的集体无意识在作祟。

  这种刻板印象的存在像潜网一样束缚着人们对农民的正确理性的认识,由此,至少会有两大危害:

  其一,它的存在容易消磨农民的自信和自我认同感。在“农民”这个符号成为愚昧无知的代名词的社会语境下,有多少人会认同自身的农民身份的价值,又有多少人会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带来的美好前景而去放弃跳“农门”的机会?

  其二,它的存在会成为一座横亘在市民和农民之间的精神隔离墙,阻碍他们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这样,即使政府有再好的帮农、富农的方针政策,面对农民,官员只会想着自己的政绩,经济人只会想着更广阔的市场……

  由此观之,尽快形成一种对农民的理性的社会共识,显得更为重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