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加坡掀起“讲华语二次运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10:11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新加坡掀起“讲华语二次运动”(图)

  中国农历新春佳节期间,新加坡浓郁的年味丝毫不亚于中国国内。

  在全世界华人聚居的地区,汉语都拥有毋庸置疑的地位,但在华人比例达将近77%的新加坡,最通用的语言却是英语。新加坡以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但

后面三种语言使用频率大大低于前者。在新国街头,许多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都是直接用英语进行交谈,这也就难怪记者在拨通当地华人朋友的电话时,首先响起的都是千篇一律的“Hello!”。为使国民重新认识华语,新加坡第二次发起了“讲华语运动”。

  文、图/本报特派新加坡记者叶卡斯、杨进

  在新加坡,英语的使用非常普遍。路标、戏院、餐馆、商场……大多数入目的文字都是英文;记者留意到,在牛车水、乌节路等繁华的商业地带,除了个别方言,人们赖以沟通的工具还是英语。

  今年大年初一,记者获邀前往参加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组织的新年团拜。在这个华人名流精英荟萃的盛会上,总商会会长蔡天宝用英文进行了新年致辞;随后国务资政吴作栋发表的演讲,所使用的语言仍然是英文。

  不重视华语:学生迸出“僧多尼姑少”

  当地人士告诉记者,新加坡独立后便致力推行英语教育,以提高国民竞争力,英语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汉语。1984年,中文成为了新加坡小学和中学的一门单独学科,除了中文课以外,所有科目都用英语教授。尽管新加坡的英语多少掺杂了各式各样的“南腔北调”,一如新国举目可见的小贩一般,潮汕菜、广府菜、印度菜、马来菜……一应俱全,五味杂陈,新加坡人还是满带自豪地把这种南洋风味的英语昵称为“Singlish”。

  事实上,新加坡人并不是不会讲汉语,很多新加坡人在面对记者“CanyouspeakChinese?(你会讲中文吗?)”的提问时都能答以流利的普通话,但却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沟通上。

  记者在新加坡采访华人过春节期间,当地刚刚上映一部反映教育体制问题的国产贺岁片《小孩不笨II》。在片中,一位中学生面对老师“成语‘僧多’下面应该接什么?”的提问,窘迫半天后的回答竟然是“尼姑少!”在老师告知其正确答案应为“僧多粥少”之后,学生竟然又反问:“老师,Whatis‘粥’?(什么是粥?)”笑料背后,浸润着积极的反思。

  政府主导:“讲华语运动”提升两代人

  “华人不识华语”的尴尬,是新加坡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近年来,这种在当地令人担忧的现象正在发生转变。在新加坡做电台主持人的第二代华人邱胜扬先生告诉记者,事实上,为了号召人们讲华语,新加坡从1979年就开始了“讲华语运动”。当时的新加坡,各种民族混杂,即便是华人,也纷操广府话、闽南话、潮汕话、客家话、海南话……口音难辨,因此政府提出了“多说华语,少讲方言”的口号,目的在于消弭方言差别,方便国民沟通。

  据介绍,为鼓励人们使用华语,新加坡政府特别成立了华文课程教学法检讨委员会,并提出在学校实施新的中文创意教学法,即有效接触与开发学生学习中文的策略,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新加坡土生土长的新一代华人,之所以能具备中文交流的能力,便是得益于此。

  记者在飞往新加坡的航班上认识的林家瑞先生,祖籍福建,至今家中保留着讲闽南话的习惯,但是其普通话同样流利娴熟,“不知道是不是我普通话比较好的缘故,公司经常派我到中国出差,这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林先生说。

  在分析新国最近兴起的“华语热”时,不少当地人士纷纷指出,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对新加坡的辐射并不仅仅来源于商机的召唤,经济龙头带动文化的重新崛起,对新加坡人的影响同样鲜明而有力。掌握好中文,不单有助于新一代的新加坡人到中国创业、发展,更唤回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社团转型:广东会馆开办粤语训练班

  新加坡有大大小小的华人社团数百个,老一代华人对后辈的传承之事相当看重。新加坡南安会馆会长陈英来告诉记者,华人会馆设立之初是为了团结互助,成为了一代代移民刚到新加坡时最温暖的“家”,但是时至今日,年轻人对早期的宗族观念已经开始淡化,同时,原先的会员很多年龄都已在45岁以上,老化现象严重,会馆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各会馆的青年团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希望多组织活动,从中发掘出接班人。

  广东会馆会长何国才就是当中的积极实践者。会馆借以生存的纽带之一便是语言,广东会馆就每周开两次“广府话训练班”,聘请老师给新一代上课,“床底破柴———撞板”、“火烧旗杆——长炭(叹)”等广东本地的年轻人都未必知晓的歇后语在课堂上受到了土生新一代的欢迎。不仅如此,一些从中国来的年轻新移民也爱到此学习广府话。何国才还在会馆里搞起了粤剧班,同样受到了追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